阴挺[概述]:妇人阴中有物下坠,甚则挺出阴户之外者,称为阴挺。
阴挺之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历代医家根据阴挺的形状不同及溃烂后的变态,又有不同的名称,如。阴脱。阴癞.癞疝。癞葫芦,阴痔,阴痂。阴突、阴菌、阴纵,下瘗,鸡冠疮、宛突、痂病等。由于本病大都发生于产后,故又有产后下物如钵、子肠不收等。
本病主要是指西医妇产科学中的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这里主要讨论子宫脱垂。
[历史沿革]:关于本病.早在晋代王叔和即有所论.《脉经.卷九》曰。少阴脉浮而动,浮则为虚,动则为痛,妇人则脱下。。首次从脉证的角度,提出了因虚致脱的病机,由于该书为脉象专书.所以未作具体论述。最早提出本病病名的是隋代的《诸病源侯论》.在该书《卷四十。妇人杂病诸侯》中列有。阴挺出下脱候”,在卷四十四中列“产后阴下脱侯”,明确指出病因与生产有关,病机在于。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会阴挺出”。唐代在治疗方面有所突破,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妇人方中》共载有治阴挺方十一首,有内服之方,亦有外治之涂、灸熨,纳阴中诸法,并提出“禁举重房劳。以预防,为后世内外并治本病打下了基础。宋代陈言在《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卷十八.阴脱论治》篇中曰:“妇人趣产,劳力,努咽太过。致阴下脱。若脱肛状。及阴下挺出.逼迫肿痛,举重房劳,皆能发作。”其所论述“趣产、劳力,努咽太过”之病因与现代所论较为合拍,这在当时是很可贵的。《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众疾门.卷之五。产后阴脱阴挺方论》补充了方药,予乌贼鱼骨丸.达到益肾升提固脱之目的。《校注妇人良方.妇人阴挺下脱方论第十九》载有:。妇人阴挺下脱,或因胞络损伤.或因子脏虚冷,或因分娩用力所致。。治疗“宜升元气为主。.。用补中益气汤。.后世公认该法该方切合临床.为用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在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方面论述较为完备的.当推《景岳全书.妇人规》,在该书《前阴类.阴挺》一证中记载“妇人阴中突出如菌如芝,或挺出数寸、谓之阴挺。此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过劳.或因郁怒下坠,或因气虚下脱。大都此证当以升补元气,周涩真阴为主。如阴虚滑脱者.宜固阴煎、秘元煎;气虚陷下者.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因分娩过劳、气陷者,归脾汤、寿脾煎;郁热下坠者,龙胆泻肝汤、加味逍遥散。。并记载用水杨汤煎汤“引热气入阴中”之外治之法。清代吴谦在病因方面重视气虚及湿热两端,《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前阴诸证门.阴挺证治》提出了两者的鉴别要点:“阴挺下脱即癞病.突物如注或如菌,湿热肿痛溺赤数,气虚重坠便长清。
叶天士女科论治.保产上总目》中.分别论述了产后“膀胱落下”和“子宫脱出”,似乎也意识到除子宫脱出外还有阴道前壁的膨出。其曰:“儿胞下后,膀胱脱出,名曰痂病.或因临盆用力太过.或由气血两虚。。又曰:。子宫脱出痛不可忍名曰魔疾,此由临盆太早,努力太过而然。。虽然在病因论述上师于前人,但对脱出物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这是对本病认识的发展和充实。解放后,为了保护妇女健康,对子宫脱垂进行了普查普治,挖掘了许多有效的外治方药以及一系列预防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发生。
[病因病机]
本病的形成多因分娩所伤,素体虚弱,及其他因素导致。气虚、肾虚,因虚致陷,因陷致脱,甚至滑脱不收。
一、气虚分娩所伤,如临盆过早、产程过长、临产用力太过、产后操劳过早;或素体脾胃虚弱.或长期咳嗽,便秘努责等均可致脾虚气弱,中气下陷,任带两脉失于提摄,故阴挺下脱。《傅青主女科。带下》曰;。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脉之系也.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胞胎不固。。
此外气虚脾弱.生化泛源,荣血不足,不能濡养肌肉筋脉。前阴者.宗筋所聚也.肌肉筋脉失养而松弛,以致阴挺下脱。气虚下陷致脱,血虚筋脉松弛则可加重病情。
二、肾虚肾居下焦.主封藏.司前后二阴。如若产育过多过密,或房事不节,导致胞络损伤,肾气亏耗;或因素禀先天不足,肾气虚弱,封藏失职,任带不固;或肾阳虚,八脉失于温煦.。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或因年高体弱,.肾元衰惫,肾阴不足.不能涵养子宫胞脉胞络亦可致之。
除此之外.不少医家强调和重视湿热和伤损两种病理变化。对于湿热,其实并非导致阴挺的直接原因,多因阴挺于外,磨擦感染,或脾虚湿浊下注,夹有肝火。蕴而化热。所以湿热不是本病的起始因素,而是病理演变过程中的某一环节,但在临床上如见湿热症状明显,即标本同病,标证显露时又当急则治标。伤损之说,多指胞络及宗筋的损伤。胞络,指与子宫有关的组织;宗筋,乃聚集于前阴的肌肉筋络.均用以维系正常生理状态。如因暴力.或难产,或接生不慎,会阴Ⅱ、重度裂伤,损伤了支撑子宫位置的有关组织而致阴挺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阴中有物下坠,或可见有物坠于INP之外(见各论图12…1),小腹重坠,腰酸腿软。
(二)检查:现在临床上多采用西医关于子宫脱垂的分度标准。病人采取膀胱截石位,医生进行观察.并嘱病人在用腹压下进行双会诊检查,把子宫脱垂分三度(见各论图12-2).
I度:指子宫颈下垂到坐骨棘以下,但不越阴道口。
Ⅱ度:子宫颈及部分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
在年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上又将Ⅱ度分为轻重两型:
轻重度:子宫颈及部分阴道前壁脱出阴道口外。
重Ⅱ度:子宫颈和部分宫体及阴道前壁大部或全部脱出阴道口。
姜度:整个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
二,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其他可见阴中有物下脱之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阴挺一证多为虚证,气虚下坠而不能提摄,肾虚滑脱,则无以系胞,治法上应根据一虚者补之。、“陷者举之”、。脱者固之”的原则,以益气升提,补肾固脱为主.如兼畜湿热者,当补益佐以清利.若湿热偏盛时,又当急则治标,先予清利。在治疗方法上.除内治之外,还必须配合外治之法.尤其是重,姜度脱垂的病者,外治之法更为重要。
一,气虚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阴户中有物突出,堕胀后重,平卧则回纳还纳,过劳则突出加,重.带下量多,质稀色白。
2。全身症状:小腹下坠,四肢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虚细。
3。证候分析:脾主中气。脾虚则中气不足而易下陷,故小腹下坠,子宫下脱,脾主四肢.脾虚中阳不振则四肢无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下元气虚则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浊下注,则带下量多,质清稀.舌淡苔薄,均为气虚之象。
(二)治疗。
1.治则:补气升提。
2.方药:补中益气汤(方见月经先期)加川断,金樱子。
方中黄芪、党参、甘草益气升提;升麻、柴胡升提阳气,以助益气之力;白术健脾;当归补血;炒川断补肾:金樱子收敛固脱。
子宫脱垂较重者,补中益气汤中须重用芪、参.尤其是黄芪可用30~90克,以增强益气举陷之力,另外加入炙乌梅等收敛之品,也有单以
枳壳来治疗者,药理研究枳壳具有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之作用,但枳壳剂量大于30克,才能达到升提的作用.否则反有泄降助泄之可能。
若继发湿热带下量多,色黄质粘腻,有臭味.可于原方去党参,加黄柏、败酱草、苡仁等以清热利湿,或用龙胆泻肝汤(方见经行情志异常)治之。.
补中益气汤的应用在《校注妇人良方。妇人阴挺下脱方论第十九》薛己案记载。“一妇人阴中突出如菌,四周肿痛,小便频数,内热晡热.似痒似痛,小腹重坠,此肝脾郁结……先以补中益气加山栀、茯苓、车前子、青皮以清肝火升脾气。,.一妇人阴中挺出五寸许,闷痛重坠,水出淋漓,小便涩滞,多用龙胆泻肝汤分利湿热,朝用补中益气汤升补脾气,诸症渐愈。”这些灵活加减确能指导临床。
二、肾虚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阴中有物脱出阴道口外,久脱不复。
2。全身症状:腰酸腿软,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小腹下坠,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
3.证候分析:腰为肾之府,肾藏精而系胞,肾虚则冲任不固,带脉失约,而致子宫脱出。腰酸腿软.小腹下坠.肾与膀胱相表里,肾虚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频数,夜间尤甚,肾精不足,清窍失养,故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均为肾虚所致。
(二)治疗.
1.治则:补肾固脱。
2.方药:大补元煎或当归养荣散治之。
(1)大补元煎(方见恶露不绝)加金樱子,鹿角胶、芡实、紫河车。
方中有归地滋阴养血;杜仲,山萸肉、枸杞补肝肾;山药,炙甘草健脾和中;鹿角胶、紫河车温肾填精;金樱子,芡实收敛固脱。如命门火衰,元气不足者,可酌加破故纸、肉桂,誉此为“救本培元第一方”。
(2)当归养荣散(《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玉门不闭方论》)。
当归黄芪牡蛎赤芍防风龙骨陈皮蛇床子白芷川芎生地升麻甘草.
十曰外加人参.熟地、白芍,地榆.去白芷、赤芍、生地,
再用枳壳,诃子、白矾、酸笃子草(即雀儿酸)煎汤熏洗。
明代陈文昭补按:“阴脱,当大补药中兼升提.玉门不闭.当大补药中加敛涩,蛇床子兼暖子宫、补命门,四物补阴血,参芪陈草补卫气,脱者升之.弛者敛之.虚者补之;虚寒者温而补之.至于阴脱之症,或肿痛,或淋沥.则方中有防风,地榆,白芷,白芍方药为作佐使也。。
近年来,子宫脱垂从肾论治者较多,如《中成药研究》年第三期,《陕西中医》,年第一期等,兹不再赘述。根据临床体会.肾虚失固者加鹿角霜,温肾气养督脉,加升麻、枳壳理气升提。补肾还须固脱.因此上方中必须加入金樱子、菟丝子,并须加入紫、河车,鹿角霜,鲍鱼等血肉有情之品以固任带等奇经,或可用五子补肾丸加龙骨,牡蛎、等药。
若子宫突出阴道口外,常因磨擦损伤,继发湿热证候,可出现红、肿、溃烂,黄水.淋漓,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有秽臭气.肛门肿痛.发热口渴.小便黄赤。灼热而痛等症状。轻者可于前方加黄柏、苍术、土茯苓,车前草等以清利湿热.重者应首先清热利湿,待湿热清除后再行扶正,可先用龙胆泻肝汤。
阴挺一般分为气虚、肾虚两个基本证型,对于病情延长、年高体弱者.更应重视补肾或脾肾同治。临床上以补气升提,补肾固脱为大法,兼顾清利湿热.如系产伤所致,或久治乏效者,当结合手术治疗。
[其他疗法]
一、针灸治疗
1.维胞穴,进针后大幅度捻转.病人即有子宫收缩感。
2.子宫穴,以病人感到阴部发酸上抽感为止。
3.三阴交.配长强、百合、阴陵泉。每周行针2~3次.2~3周为一疗程。
二、外治法
1.丹参15克,五倍子、诃子肉各9克,煎水趁热熏洗。
2.蛇床子,乌梅各6克煎水熏洗。
3.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蛇床子各30克,黄连6克,苦参15克,黄柏10克.枯矾10克,煎水熏洗坐浴.用于稍有黄水淋漓,湿热下注者。
三.单方草药
1.棉花根30克、枳壳30克.煎服。
2.金樱子根60克,.煎服.连服3~4日。
临床上往往联合运用几种方法.颇收良效.南京地区在-年曾对子宫脱垂进行治疗观察,采用熏洗、针灸,阴道塞药加体疗等法,有效率达98.2呖.其中痊愈率90.1%。熏洗用乌头10克、五倍子l0克煎水.平位熏洗(忌下蹲),一日二次.连续4—7天。针灸选用:①中极、三阴交;②曲骨、足三里;③三阴交、膀胱俞、百会三组交替使用,针刺加艾灸,I度,I度子宫脱垂者.隔日一次.重度者每曰一次。阴道塞乌芨散栓剂,即生川乌粉10克,白芨粉10克和匀,以消毒纱布包成两个较大的棉球,每次塞一个,七日换药一次.一般I度塞药三次.Ⅱ度塞药四次.重度塞药五次为一个疗程。据药理研究,乌芨散能使子宫,附属韧带、阴道及十二指肠兴奋,从而达到加强收缩的目的。
四、子宫托子宫托治疗在于利用肛提肌的耻骨尾肌束将子宫托盘支撑于阴道穹窿部,阻止子宫颈下降,维持子宫颈在坐骨棘水平.托柄平阴道口,若阴道过于松弛者.用月经带支持托柄。适用于第一及第二度子宫脱垂者。
五、手术治疗常用术式为阴道前后壁修补、会阴修补及部分子宫颈切除术。但须根据子宫脱垂的发病机理及解剖方面的变化,在选择手术式时,还应考虑如下情况:1。脱垂的部位及程度;2。子宫的位置大小,宫颈有无肥大或延长及其程度;3.肛提肌裂隙的宽度及弹性;4.患者的年龄和身体一般情况,年老体弱者,难经受复杂手术;5。是否需保留生育功能,如已有小孩而在生育期年龄者,应考虑绝育;6.是否需保留性生活能力;7。有无并发张力性尿失禁。
[预防护理]
一、大力宣传计划生育,避免生育过多过密。
二,培训农村接生员,普及新法接生,提高接产技术.注意保护会阴.如有损伤及时缝合,正确处理难产。
三、推广产后运动,在产后三个月内要特别注意休息,不宜参加久蹲、担,提重体力劳动。
四,注意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支气管炎、腹泻等增加腹压的疾病。
五、哺乳期不宜超过二年,以免子宫及其组织萎缩。
六、根据妇女生理特点、体质、年龄、工种等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和使用妇女劳动力。
七、加强妇女四期卫生的宣传。
[结语]
阴挺是以妇女阴中有物下坠或挺出阴道口外而命名。本病系由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或肾气亏损。任带不固所致。治疗针对气虚下陷、肾虚失固两证而运用补中益气汤合大补元煎,但在治疗上除内服药外.必须配合外治之法或以外治为主,兼用针灸则疗效更好。
本病虽不危及生命,但根治较为不易,当视其脱出的时间及程度而定.选择有效晦治疗方法,治疗后更需注意避免登高、举重及劳力太过等,以防复发。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阴挺出下脱候》:腹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亦有因产而用力偃(yaa演)气而阴下脱者。诊其少阴脉浮动,浮则为虚,动则为惊.《脉经。卷九》作“痛”,故令下脱也。
《诸病源候论.产后阴下脱候》:产后阴脱者,由宿有虚冷,因产用力过度:其气下冲,则阴下脱也。
《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阴脱阴挺方论》:产后阴脱,阴下挺出,由趣(音促).产劳力努咽太过,致阴下脱及阴下挺出,逼迫肿痛,或举痛,或房劳.或登高上楼皆能发作仍旧挺出,清水续续,不时而下,小便淋漓,夏曰则掀肿作烂。可服乌贼骨丸。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妇人阴挺,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用力太过.或因气虚下陷,湿热下注。阴中突出一物如蛇,或如菌.或如鸡冠者,即古之颓疝类也。属热者,必肿痛小便赤数,宜龙胆泻肝汤;属虚者,必重坠小便清长,宜补中益气汤加青皮、栀子。外用蛇床子,乌梅熬水熏洗之,更以猪油调藜芦末敷之.无不愈者。
北京那家医院专治白癜风有地方能治好白癜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