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节选自:医护论坛年12月第6卷第36期
摘要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的经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阴道分娩的经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出血原因,并对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经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4.54%,初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2.77%,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产妇产后出血的首要原因为宫缩乏力(87.93%)。
结论:重视经产妇的孕期保健,注意产程中的处理,预防产后出血。
关键词
经产妇;产后出血;宫缩乏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年1月~年12月在我院住院阴道分娩者例,其中,经产妇例,发生产后出血58例,发生率为4.54%;初产妇例,发生产后出血例,发生率为2.77%。观察对象均为产后2h之内出现产后出血者。经产妇对照组年龄24~39岁,平均(30.1±5.0)岁;孕龄35~41周,平均(38.0±5.2)周;初产妇年龄25~35岁,平均(28.2±3.4)岁;孕龄36~40周,平均(38.0±3.7)周,两组的年龄、孕龄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
1.2诊断标准
测量产后出血量,方法为容积法加称重法。在胎儿娩出、羊水流尽之后,立即在产妇臀下垫入聚血盆,直到产后2h取出,直接收集产后阴道流血,然后将其倒入量杯内计量。产妇所用布类、止血纱布使用前后称重,所称重量除以1.05即为出血毫升数。上述测量血量之和即为产后出血量。自胎儿娩出后2h内阴道出血量达到或超过ml者诊断为产后出血。
1.3产后出血原因分类
产后出血原因分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是最常见的原因,胎盘因素包括胎盘粘连、植入、胎盘或胎膜残留等,软产道裂伤包括宫颈裂伤、会阴裂伤、子宫下段裂伤等,凝血功能障碍包括DIC、合并内科血液系统疾病等。
1.4处理
输液、输氧改善一般情况,尽早补充血容量。宫缩乏力者,按摩子宫的同时,给予缩宫素和有效的宫缩剂加强宫缩;胎盘粘连或滞留者,在无菌操作下人工剥离胎盘;胎盘或胎膜残留者,在无菌操作下行内腔检查术,胎盘粘连紧操作困难者,可行钳夹或清宫术;胎盘植入者,视植入面积大小,行保守治疗或局部挖除或次全子宫切除;软产道裂伤予缝合;凝血功能障碍予输血小板悬液或新鲜血,用止血药;DIC予综合抢救治疗。
1.5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for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α=0.05(双尾)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水准。
2结果
2.1经产妇和初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的比较
经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54%,初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77%,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经x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表1经产妇和初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的比较(例)
2.2经产妇产后出血病因分析
经产妇产后出血宫缩乏力50例(86.21%),其中,巨大儿15例(25.8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9例(15.52%),羊水过多5例(8.62%),双胎妊娠4例(6.90%),妊娠期糖尿病3例(5.17%),妊娠合并中度贫血2例(3.45%),妊娠合并其他内科疾病2例(3.45%);胎盘因素5例(8.62%),其中,胎盘粘连3例(5.17%),前置胎盘1例(1.72%),胎盘部分植入1例(1.72%);软产道损伤1例(1.72%),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1.72%),羊水栓塞致DIC1例(1.72%)。
3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产科工作者的重视,国内外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治和防治的报道很多,但是对于经产妇这个特殊群体的相关性报道尚欠缺。本文对经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与初产妇进行比较发现,经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初产妇,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经产妇更容易发生产后出血。
发生于产后2h内的产后出血占产后出血总数的80%。本文结果显示,子宫收缩乏力仍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首位原因,这与金秀花等的研究结果相同。对于经产妇而言:
①多次妊娠可导致子宫肌纤维弹力降低,结缔组织增多,缩复能力差;
②加之合并巨大儿、多胎妊娠、羊水过多时,子宫过度膨胀,宫腔压力增高,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更加导致缩复能力差,产后常易出现宫缩乏力,致出现产后出血机会增加。
③另外,经产妇多为两类人群,一为经济条件较好,生活质量较高,对妊娠结局期望值较高,容易营养过剩,导致产妇肥胖,胎儿发育过大,妊娠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的比例增加,加之孕期活动较少,产程中对体力消耗的耐受力差,容易导致产后出血。另一方面文化水平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尤其有正常分娩史者,孕妇及其家属容易对此次妊娠不重视,不按常规进行产前检查,甚至临产才来院就诊,导致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因而增加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④经产妇的产程一般较初产妇快,临床上急产的病例也不在少数,产程过快影响子宫收缩也是导致经产妇产后出血的因素之一。
因此,要有效降低经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首先应加大孕产妇保健力度,加强健康教育,做好营养指导,系统产前检查,对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尽早诊断、治疗,有高危因素者提前住院待产,完善相关检查,做好应对措施。
待产过程中,不能因为有过正常分娩史而掉以轻心,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者,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准确测量出血量,尽早补充出血量,针对出血原因,及时处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产后的观察,故产后2h应在产房严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自觉症状、子宫收缩和出血量,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稿件编辑:王玉婧
欢迎长按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