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老年急性颅脑外伤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应用

患者男性,60岁,骑车不慎跌倒,右侧颞顶碰伤,因伤后意识不清1天入院。查体:意识浅昏迷,GCS评分7分,查体不合作,头顶部右侧可见一处长约4厘米伤口,已缝合包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耳道内残留血痂。左侧下肢无明显活动,左侧巴彬斯基征阳性,布氏征阳性。头颅CT(年12月10日):1.双侧颞叶、顶叶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颞顶部硬膜外血肿,右侧顶骨骨折,右侧颞顶部头皮血肿。入院诊断:急性重度开放性颅脑损伤,多发脑挫裂伤伴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颞顶部硬膜外血肿,右侧顶骨骨折,颅底骨折伴脑脊液耳漏(左侧),右侧颞顶部头皮血肿,多发软组织伤。

治疗:1.综合控制颅内压(ICP):头部抬高30°,应用甘露醇、托拉塞米等脱水、利尿药物,控制液体出入量,镇痛缓解症状,稳定血压和颅内压。2.脑室穿刺外引流并行ICP监测,根据颅内压实时调整治疗措施。即监测ICP20mmHg以内,不用脱水药物;20~25mmHg应用甘露醇,25mmHg~30mmHg应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引流脑脊液等多种治疗;ICP30mmHg,或前者范围综合治疗控制不佳,急查CT,结合临床病情,若意识障碍加重、CT提示中线结构移位超过5mm、环池受压,积极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该患者控制颅内压稳定在20mmHg以内,成功保守治疗。引流5天后停止,改为腰椎穿刺每日测量压力并释放脑脊液。3.控制感染。应用头孢曲松、阿米卡星防治颅内感染及肺部感染。4.防治并发症。5.加强营养治疗。由肠外营养逐步向肠内营养过度。

病情变化:病人住院5天后意识转为嗜睡,ICP控制在20mmHg内,停脑室外引流。10天后意识转为清醒,查体部分合作,能够简单言语应答。GCS评分14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下肢肌力4级,上肢肌力近5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巴彬斯基征若阳性,布氏征阴性。住院12天后出院。

讨论:

患者发病至住院后意识障碍无进行性加重,颅内血肿30ml,中线结构移位5mm,基底池和环池显影尚好,暂无手术指征,适宜密切观察治疗。若病人头颅CT颅内异常,考虑急性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3~8分)时,根据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专家共识中颅内压监测指征[1],应行ICP监测。该老年患者治疗结果:根据监测变化指导治疗方案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ICP监测最早起自于年,由德国人leydene首先报道。年lundberg将此技术应用于临床,此后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成为国内外重型颅脑损伤常规的监测手段之一[1~2]。ICP监测分为有创和无创两大类。有创监测方法有:脑室内、脑实质内、蛛网模、硬膜下、硬膜外等几种。其中脑室内型目前公认为最可靠,成为颅内压监测“金标准”。治疗干预的阈值目前普遍以20mmHg作为界限,也有学者定为25mmHg以内,国外也曾有人认为压力达到20~25mmHg时应行降颅内压处理[3]。我们治疗体会是:ICP20mmHg作为干预阈值有意义。但要结合病人病情变化来决定,不宜僵硬、机械照搬。应当考虑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其它监测指标综合评定,有时需要个体化考虑治疗措施。该老年病人治疗监测中ICP严格控制在25mmHg以内,甚至短时间(30分)在25~30mmHg时,结合瞳孔和生命体征正常、CT结果无异常变化,尽快给予综合降颅压措施(抬高头位、控制体温、控制好通气及氧饱和度、控制液体入量,镇静与镇痛,甘露醇、托拉塞米等脱水利尿等药物治疗),短时间内,压力恢复到20mmHg以内的良性状态。ICP20mmHg时可不用脱水、利尿药物。分析治疗有效的其它原因可能有:1.患者为老年人,脑组织萎缩较青壮年人存在较多的代偿空间;2.病人有颅底骨折耳漏,外加脑脊液外引流压力使颅压有较好释放。关于25~30mmHg的危险值非手术治疗顺利过渡也有干扰因素存在的可能,如患者疼痛、咳嗽、体温升高、排便前的躁动等影响监测值升高。该病人治疗期间复查颅脑CT颅内血肿无增大,颅内中线结构及环池无异常改变,意识逐步改善直至清醒,证实该老年患者ICP监测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必要的开颅手术。我们体会ICP监测优点有:第一,与其它监测手段(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及神经表现)比较,ICP监测更为量化;第二,较影像监测具有实时性、连续性;第三,指导治疗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特别是类似腰椎穿刺的检查、治疗存在潜在风险时,ICP监测突显其可靠性与准确性。当然,其不足之处在于属于有创的监测,且有穿刺失败、导管堵塞、穿刺周围出血、颅内感染等风险。ICP监测颅脑外伤的干预阈值争议、多模态监测、以及准确无创化监测研究等更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7(10):-.

[2]BrainTraumaFoundation,AmericanAssociationofNeurologicalSurgeons,CongressofNeurologicalSurgeons,etal.Guidlinesforthemanagementof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VI.Indicationsforintracranialpressuremonitoring[J].JNeurotrauma,,24(Suppl1):S37-44.

[3]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severeheadinjury[S].AJointinitiativeof:TheBTA,TheAANS.ThejointsectionofNeurotraumaandCriticalCare,,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wth.com/wahl/141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