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DRG还是DIP,第一个字母都是D,即Diagnosis,也就是诊断。
我们将逐渐远离按项目付费的舒适区,走向按诊断付费的新时代。按诊断付费,说得更具体一些,应该是按诊断编码付费。疾病和手术操医院所获得的医保补偿。
在欧美国家,随着DRG的推广与成熟,“CodingisMoney”早已深入人心。目前,我国的DRG/DIP付费正在持续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按诊断付费的普遍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作用下,人们也会逐渐意识到“CodingisMoney,butthecoderhasnomoney”。
那么,在DIP付费中,医院收入的呢?
1.我们知道,DIP是根据诊断编码的亚目聚类分组。也就是说,亚目的些许不同就会导致入组以及分值的差异。
2.DIP分组是根据历史的真实数据测算而来。历史真实数据,唯一的优点就是真实,千奇百怪的错误真实反映了我们既往的诊断和编码水平。因此,时常会出现给了正确编码反而分值更低的情况。
比如,在某地区的分组目录中,早产伴会阴裂伤,操作编码应该用75.69,然而如果编码水平较低给了71.71,分值反而更高。
3.由于DIP是按照诊断分组,因此,即使是同一种病人,做了同样的手术操作,也可能分到不同的组。比如结肠息肉病人,做了肠镜息肉切除,如果病理出来是息肉,会进入“结肠息肉+内镜息肉切除”组,如果病理是良性肿瘤,则应进入“良性肿瘤+内镜病损切除”组。
然而,这种病人很多在病理报告出来之前就已经出院了。也就是说,这种病人将一直处于息肉组和肿瘤组的叠加态,直到病理结果出来后,两种状态才坍塌成一种。因此,在DIP付费中,这种病人被称为“薛定谔的病人”。
作为医疗机构,最理想的情况就是能够提前预测患者入组及分值,做到知己知彼。一些比较有钱的医疗机构的做法是把DIP分组嵌入HIS系统,实时掌握患者入组情况。当然,这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对于那些没钱、没技术、医院该怎么做呢?
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空手套白狼的热忱和唾沫粘家雀的才智,来实现不花钱办大事的目标。
举个小例子
DIP付费的城市,医保部门会下发给医疗机构一个分组目录,其中包括组别和分值等信息。
我们可以取诊断编码的前三位生成一列“类目”,然后在“类目”列设置“筛选”,生成类似下图的表格。
然后,比如收了个肺结核的病人,在类目的下拉菜单中选择A16,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相关分组和分值,然后研究一下怎么弄比较合适就行了。
老徐编码的所有文章仅供交流探讨,不代表任何立场,由此可能带来的医疗收入增长本人概不负责。
老徐编码这里可以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