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严重车祸,让57岁的孔女士全身多处骨折,24根肋骨折断了23根,“”送医时已呼吸衰竭。面对如此凶险情况,宝山区创伤医学中心的医护们与“死神”赛跑、多学科协作,历经4个月接力救治,终于将孔女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医院骨科病房里,转危为安的孔女士显得很精神,整个人也积极乐观。如今,孔女士正在积极康复训练,已经可以适当在床上翻身。
“来的时候胸腔鼓得很大,里面全是血,肋骨断了23根,盆骨、胸骨也断了,两个肺也受伤了。”和记者谈起这次“死里逃生”,孔女士眼里闪着泪光,“当天医生给我做手术,做了十几个小时,好多人都说我没有希望了,儿子哭了20多天,是医护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6月25日凌晨,孔女士骑电动自行车被大型货车撞倒,由急救车送至宝山区创伤医学中心。医院时,孔女士面部青紫、双侧胸壁塌陷,呼吸衰竭,处于休克状态。
宝山区创伤医学中心立即启动抢救程序,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通气吸氧、快速输液输血抗休克复苏治疗。多学科会诊后,胸外科专家立刻为患者实施“双侧胸廓成形术+双肺裂伤修补术+胸腔探查止血术”。经过10多个小时的手术将孔女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个病人来的时候是濒死状态,血压几近为零,我们马上启动严重的复合伤抢救流程,及时启动手术,过程中输了大概七、八千毫升的血。”医院胸外科相关负责人说。
转入ICU继续治疗,孔女士又扛过了抗休克、抗多脏器功能不全等多个难关,生命体征初步稳定。但由于撞击严重,孔女士骨盆、胸椎多处骨折,生命仍旧脆弱。
为抢救患者生命,医院骨科、普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ICU、麻醉科等多次展开多学科讨论,制定治疗方案。在多学科共同协作下,先后为患者实施床边气管镜吸痰治疗、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抢救、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以及床边行骨盆骨折经皮外固定支架固定术。10月17日,孔女士终于拔除气管套管,病情基本稳定。
10月27日,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再次为孔女士实施胸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脊髓减压松解术”,使孔女士背部疼痛得到明显缓解。
回顾4个月的治疗,一直陪伴左右的老伴充满了感恩,医护们争分夺秒、守护救治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医护们特别负责任、很辛苦,不管是夏天、半夜,她出现疼痛时随叫随到,换药也很细心,而且想着多种方法救治,每个科室都配合得非常好。”
创伤,尤其是严重创伤往往累及多器官、多部位,致死率、致残率高,救治过程就是与时间赛跑。传统的单一学科无法应对严重创伤的救治,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伤情评估、紧急手术以及后续的计划性分期手术。
年,医院加入中山医联体“大家庭”。次年10月,宝山区创伤医学中心成立,专家医院和医院骨科、普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急诊科、妇产科、放射科等20余个专科的专家组成。成立以来,多学科通力合作已完成多例危重、高龄患者的救治。
“创伤中心的搭建让所有资源可以即刻整合,这为我们争分夺秒抢救危重患者创造了更有利条件。”宝山区创伤医学中心副主任、医院骨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接下来,宝山区创伤医学中心将深化多学科诊疗合作,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率,同时融合快速康复理念,不断提升区域创伤救治能力。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