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将导管经大腿股动脉或其它周围动脉插入,送至升主动脉,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能较明确地揭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形及其阻塞性病变的位置、程度与范围。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的论断方法,医学界号称其为“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死亡率约在0.11%-0.14%,心肌梗死率约在0%-0.06%;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患者的心肌梗死与死亡率均约在3.0%。所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还是比较安全的,不用非常担心。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优点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优点,是能通过视屏直接观察到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和狭窄程度,一旦发现冠状动脉狭窄,明显影响心肌供血,可在视屏观察下当时进行介入治疗,即一次创伤可以解决诊断和治疗问题:而且术后2~3天就可出院,既节省时间又节约医疗资源。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缺点
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缺点也不少:①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方法,穿刺部位(多在股动脉)需切口,易出血,稍有不慎会产生血肿,严重者可压迫神经和血管,造成肢体活动障碍;另有约0.3%的人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可致休克甚或心脏骤停。②约有10%~20%的人可能是完全正常的,受了痛苦又花了钱。因此,没有明显胸痛症状的人,不要轻易做冠状动脉造影。
适合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人群
1.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等),经常出现胸痛、闷气的中老年人。
2.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近1~2周内心绞痛发作频繁,较轻的劳作便可诱发:而且发作时间较长,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效果较前差者。
3.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没有明显诱因,在休息状态下也常发生心绞痛,每次发作时间较前延长,疼痛程度较前重,发作次数频繁,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效果差,怀疑心肌梗死先兆。
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典型症状,剧烈胸痛已超过30分钟,伴有大汗淋漓、濒死感等,应迅速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开通已阻塞的冠状动脉,挽救将要坏死的心肌。
5.做介入治疗或已施行过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又出现了心绞痛,需了解冠状动脉是否又堵塞,以确定新的治疗方案。
冠状动脉支架分类
冠状动脉支架自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很快,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已成为心肌血运重建的主要手段。医院的心导管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80%的病例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原因为:(1)植入支架后造影的影像非常好,急性期结果好;(2)由于支架能够治疗由球囊扩张引起的急性或濒临闭塞,使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明显提高;(3)支架可以降低再狭窄率,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4)植入支架容易操作;(5)支架的应用可以减少操作时间;(6)对于复杂病变,球囊扩张结果往往不理想,植入支架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这些广泛的应用归功于支架技术的完善、对植入支架血管壁损伤的深入理解以及辅助药物治疗的进步。
支架的分类
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支架。支架有很多种分类方法。由于支架的设计不同,可以分为网状支架(wallstent)、管状支架、缠绕型支架、环状支架。根据支架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L不锈钢支架、镍支架、钽支架。根据输送方式的不同,分为球囊膨胀性支架和自膨胀性支架。根据特殊用途而设计不同的支架,如适合分叉病变的支架和适合分支的支架以及针对冠状动脉瘤或穿孔的带膜支架。现在认为理想的支架应具备以下特征:(1)灵活;(2)示踪性好;(3)头端(profile)小;(4)不透x光;(5)抗血栓;(6)生物相容性好;(7)扩张性能可靠;(8)支撑力好;(9)覆盖好;(10)表面积小;(11)符合流体力学。目前应用的支架中,没有一种支架能够完全满足上述所有特点,每种支架都有各自的特性,熟悉各种支架的特性是保证介入治疗成功的保证。
冠状动脉窃血现象治疗护理
左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的病例,自然预后甚为恶劣,约65%的病人于出生后1年内死于左心衰竭,其中大多数病人在出生后2个月内死亡。Wesselhoeft报道60例病婴中80%于出生后1年内死亡。侧支循环发育丰富的病例,虽可生存入成年期,但往往因左心室缺血性病变逐渐加重而死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发生猝死。因此一旦诊断明确,应争取施行手术治疗。
一、手术治疗发展史
年Potts,Kittle,Paul,robbins等曾分别施行主动脉-肺动脉造瘘术、肺总动脉缚扎术和心包腔内撒粉术,但疗效均见满意。年Sabiston成功地施行左冠状动脉结扎术。年Cooley应用大隐静脉作主动脉-左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年meyer施行左锁骨下动脉-左冠状动脉吻合术。年NecHes成功地将左冠状动脉直接移植入升主动脉,或在升主动脉与左冠状动脉之间联接一段游离的左锁骨下动脉。年Hamilton和TaKeuchi分别应用心包膜和肺动脉壁缝成管道贯通肺动脉腔内,两端分别与升主动脉和左冠状动脉开口作吻合术。
二、手术操作
1、左冠状动脉结扎术经左胸前外第4肋间切口,在膈神经前方切开心包,即可显示扩大的左冠状动脉。在靠近肺动脉处解剖游离左冠状动脉,先用无创伤血管钳阻断血流数分钟,观察心电图改变情况及左冠状动脉是否仍保持较高的压力。如心电图无改变,冠状动脉压力亦不降低,则可用丝线双重结扎。左冠状动脉结扎术操作简便,但仅适用于侧支循环丰富,左至右分流量较大的病例,结扎术后左至右分流及冠状循环窃血现象均消失,心肌血供得到改善,心力衰竭改善以至消失,心影缩小,生长发育正常,体重增加。婴儿病例结扎术的死亡率可高达50%,2岁以上病例手术死亡率显著降低。
2、左锁骨下动脉-左冠状动脉吻合术施行这种手术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但亦可不应用体外循环。不应用体外循环者经左胸前外第4肋间切口进胸,解剖游离左冠状动脉根部和左锁骨下动脉,在胸腔顶部结扎切断左锁骨下动脉及其椎动脉分支,将左锁骨下动脉近段向下方翻转,结扎左冠状动脉根部后,用近段锁骨下动脉切端与左冠状动脉作端侧吻合术。
在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则经前胸正中切口,纵向锯开胸骨,切开心包,经右心耳切口于右心房内放置单根引血导管,升主动脉内插入给血导管。建立体外循环后,游离左冠状动脉,将其开口连同邻近的肺动脉壁自肺动脉切离,肺动脉切口予以缝合或用织片缝补。结扎切断左锁骨下动脉,将其近段向下翻转与左冠状动脉切端作对端吻合术,术后疗效良好。部分病例经心血管造影检查吻合口可长期保持通畅。但锁骨下动脉长度不足者则不能施行吻合术,术后吻合口张力太大,或锁骨下动脉扭曲均易引致吻合口不通畅,影响治疗效果,因而临床上未能得到推广应用。
3、升主动脉-左冠状动脉联接术通过外科手术将异位起源的左冠状动脉联接于升主动脉,建立正常的冠状动脉血源,使冠状动脉血供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近年来随着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已*益得到推广应用。这类手术有下列数种方法,大多需在体外循环结合中等度低温或深低温和心脏冷停搏液等心肌保护措施下进行操作。
(1)异位起源左冠状动脉移植入升主动脉术:胸骨正中切口,建立体外循环后,游离肺总动脉。在靠近肺动脉瓣上方横向切开肺动脉前壁,显露左冠状动脉开口,将左冠状动脉开口连同开口周围一部分肺动脉壁一起切下,然后横向切断肺动脉,游离左冠状动脉近段,在升主动脉根部切开一小窗口,将游离的左冠状动脉开口及其四周肺动脉壁与升主动脉根部小切口作端侧吻合术,再直接缝合肺动脉切端(图1)。这种手术设计合理,符合正常生理要求,治疗效果良好;但如左冠状动脉长度不足,移位植入升主动脉后张力过大,则需改用其他手术方法。
(2)用大隐静脉行主动脉-左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术:年Cooley,年ElSaid,年Neches,年Arciniegas等先后应用一段倒转的自体或同种大隐静脉、锁骨下动脉或绦纶人造血管联接于升主动脉与左冠状动脉切端之间。供作移植术的血管一端与升主动脉作端侧吻合术,另一端与左冠状动脉作端侧或对端吻合术。采用端侧吻合术者则在靠近肺动脉壁处游离左冠状动脉起始部,用缝线双重结扎,再纵向切开左冠状动脉总干,大隐静脉越过肺动脉总干前方与左冠状动脉行端侧吻合术(图2)。采用对端吻合术者,则从肺动脉将左冠状动脉开口连同其四周的肺动脉壁切下,缝合肺动脉壁切口。再游离近段左冠状动脉与大隐静脉作对端吻合术。对端吻合术的操作技术较之端侧吻合术难度较小。施行端侧吻合术可以不用体外循环。由于婴幼儿病例的冠状动脉和大隐静脉均较细小,且血管壁薄弱,术后较易发生梗阻性病变或血管腔扩大等并发症,长期通畅率及治疗效果尚有待随访观察。
(3)肺动脉内通道术:这种手术进入临床应用仅有十多年的历史,其优点是无需解剖游离左冠状动脉和对细小的冠状动脉施行操作难度较大的切开缝合术,特别适用于左冠状动脉开口位于肺动脉左侧壁,因而长度较短的病例。
胸骨正中切口,切开心包,建立体外循环结合中等度低温或深低温。在靠近肺动脉瓣上方切开肺动脉左侧壁,显露左冠状动脉开口部位,然后在升主动脉左壁与肺动脉紧邻部位各切除径约5~6mm的环状主动脉和肺动脉壁,直接缝合主动脉壁与肺动脉壁的小窗形成人造的主-肺动脉瘘。在主-肺动脉瘘的上方另作肺动脉横向切口,到达肺动脉左壁时,再向下切开与肺动脉壁下方横切口相联接,这样在肺动脉前壁形成平行的长方形血管壁瓣片,将此瓣片缝合于肺动脉后壁,瓣片的右端和左端分别缝合于主-肺动脉瘘和左冠状动脉开口的四周,于是血液即可从升主动脉通过主-肺动脉瘘再经肺动脉腔内由肺动脉前壁缝成的通道进入左冠状动脉。肺动脉前壁遗留的缺损区则用心包片或绦纶织片覆盖缝补,肺动脉腔内血流通道亦可用心包片(Hamilton,)或游离的一段自体锁骨下动脉(arciniegas,)替代肺动脉前壁(图3)。影响手术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病情轻重程度和手术时病人的年龄。术前心功能在Ⅲ级以下者,手术死亡率低于20%,术前心功能Ⅳ级或病情危重需紧急手术者则手术死亡率高达70%。arciniegas报道一组19例病人,手术时年龄在1岁以内的12例中,2例死亡;而1~2岁的7例无一死亡。由于左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的病例不多见,开展外科治疗为期尚短,远期随访观察的病例数不多。Kirklin和Barratt-Boyes对此术后生存的19例病人,随访时间最长的19年,仅1例死亡,17例术后心功能为I级,另1例为Ⅱ级。左室显著缩小,心肌缺血的症状和征象明显减轻。由于心肌缺血引致中等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大多数病例术后仍可听到心尖区收缩期杂音。
右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右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较之左冠状动脉远为少见,到年仅报道17例(LeBerg等),大多数病例不呈现临床症状,在尸体解剖时才明确诊断。由于右心室壁薄,张力低,两侧冠状动脉之间又可形成侧支循环,因此右冠状动脉分布区域的心肌氧供仍能维持,婴儿期不呈现临床症状,生长发育亦无异常,进入成年期后,少数病人可出现心力衰竭或猝死。升主动脉和肺动脉造影检查,可显示异位起源的右冠状动脉,从而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是在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将右冠状动脉开口连同其周围的部分肺动脉壁从肺动脉切下后移位植入升主动脉根部前壁。由于右冠状动脉较长,且起源于肺动脉前壁靠近升主动脉,移植术操作比较简易。
冠状动脉窃血现象检查诊断
一、临床表现
病婴出生1个月内可无异常表现,出生后2~3个月即可开始呈现心肌缺血缺氧,喂奶或哭吵时诱发气急,烦躁不安,口唇苍白或发绀,大汗淋漓,乏力,心率增快,咳嗽、喘鸣等可能由于心绞痛和心力衰竭而产生的症状。左、右冠状动脉侧支循环非常丰富的少数病例,则可延迟到20岁左右呈现心绞痛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这些病例心前区常可听到连续性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也较严重。
体格检查:生长发育较差,瘦小,体重不增,呼吸增快,心浊音界扩大,心率增速,有肝肿大,颈静脉充盈、肺野罗音等心力衰竭征象,心尖区可听到二尖瓣关闭不全产生的收缩期杂音。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丰富者,心前区可听到柔和的连续性杂音。
二、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显示心影显著增大,左心缘饱满隆起,心尖圆钝,向外下方突起至左腋部,并向后遮盖脊柱,肺野血管充血,但搏动较弱。
心电图检查:常呈现前外壁心肌梗塞征象,L1和AVL导联呈现Qr型和T波倒置,V5V6呈现深的Q波,常伴有T波倒置,左侧心前区导联显示ST段抬高,且常有左心室肥厚征象。
右心导管检查: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丰富的病例由于来自主动脉的右冠状动脉血液经侧支循环进入左冠状动脉再流入肺动脉,于是肺动脉血液含氧量增高,在肺动脉水平可显示左至右分流,肺动脉压力亦可增高。
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切面超声心动图和超声脉冲多普勒检查可显示左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
血清酶测定可查到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用TI作心肌显像可显示心脏前外方病损区心肌不显影。
选择性心脏血管造影检查:心血管造影检查是确诊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可靠方法。主动脉造影和选择性右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仅有右冠状动脉一支起源于主动脉,右冠状动脉显著增粗,造影剂逆向充盈左冠状动脉,再回流入肺动脉。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常显示左心室腔扩大,左心室收缩力显著减弱和左心室前壁运动功能减退。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尚有助于诊断二尖瓣关闭不全。有的病例于肺动脉内注入造影剂时,左冠状动脉可能显影。
三、冠状动脉窃血现象的鉴别诊断
冠状动脉窃血现象在小儿发病时多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需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相鉴别,同时还要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冠状动脉瘤、川崎病、心前区连续性杂音等鉴别。
1、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ndocardialfibroelastosis;EFE)又名心内膜硬化症,其病因尚未明了。为小儿原发性心肌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又称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心脏病如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闭锁等并发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称继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其临床意义决定于原发的心脏畸形。临床表现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常在呼吸道感染之后发生。
一般症状可按照症状的轻重缓急,发为三型:
⑴暴发型:起病急骤,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呕吐、拒食、口周发绀、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心动过速。肺部有散在性喘鸣音或干性罗音,肝脏肿大,还可见了浮肿,均系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体征。少数患儿呈现心源性休克,可见烦躁、面色灰白、四肢湿冷及脉搏加速而微弱等症状。此型病儿的年龄多在6个月以内,可致猝死。
⑵急性型:起病也较快,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展不如暴发型者急剧,常并发肺炎,伴有发热,肺部出现湿性罗音。有些患儿因附壁血栓的脱落而发生脑栓塞等。多数死于心力衰竭,少数经治疗可获缓解。
⑶慢性型:发病稍缓慢,年龄多在6个月以上。症状如急性型,但进展缓慢,有些患儿的生长发育受影响。经治疗可获缓解,活至成人期,也可因反复发作心力衰竭而死亡。
2、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本型的特征为左或历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肌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中年居多。起病多缓慢,最初检查时发现心脏扩大,心功能代偿而无自觉不适。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逐步出现,这一时期有时可达10年以上。症状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其中以气急和浮肿为最常见。最初在劳动或劳累后气急,以后在轻度活动或休息时也有气急,或有夜间阵发性气急。由于心排血量低,患者常感乏力。体检见心率加速,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可有抬举性搏动,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常可听得第三音或第四音,心率快时呈奔马律。由于心腔扩大,可有相对性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此种杂音在心功能改善后减轻。血压多数正常,但晚期病例血压降低,脉压小,出现心力衰竭时舒张压可轻度升高。交替脉的出现提示左心衰竭。脉搏常较弱。心力衰竭时二脉基底部可有罗音。右心衰竭时肝脏肿大,水肿的出现从下肢开始,胸水和腹水在晚期患者中不少见。各种心律失常都可出现,为首见或主要的表现,并有多种心律失常合并存在而构成比较复杂的心律,可以反复发生,有时甚顽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窦房阻滞或暂停可导致阿-斯综合征,成为致死原因之一。此外,尚可有脑、肾、肺等处的栓塞。
3、川崎病
本病是一种急性系统性血管炎,就是血管壁的炎症,并可发展到血管扩张(动脉瘤),主要影响冠状动脉(供应心脏的血管)。然而并非所有患儿均会发展为动脉瘤。大多数病人表现为急性症状而无并发症。
本病开始表现为不可解释的高热,至少持续5天,患儿常常非常烦躁。发热可以同时伴有或随后发生球结膜炎(眼睛充血),不伴有脓或分泌物患儿皮疹表现可以多种多样,如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丘疹等。皮疹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也常常发生在肛门会阴区。口腔改变表现为唇色亮红,皲裂,舌头充血,常称为“杨梅舌”和咽充血手足可以受累,表现为手掌及足底充血和肿胀。这些表现后(大概第二至三周)接着出现手指和脚趾端特征性脱皮。
约有一半以上的病人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通常为单独的一个淋巴结,直径至少1.5cm。
有时,其他症状如关节痛和/或关节肿胀、腹痛、腹泻、烦躁及头痛等也可见到心脏受累是川崎病最严重的表现,因为有可能导致长期的并发症。可以发现心脏杂音、心律失常或超声心动检查异常。心脏的各层均可有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即心包炎(包绕心脏的膜的炎症)、心肌炎(心肌的炎症)和瓣膜受累。然而,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冠状动脉瘤的形成。
冠状动脉窃血现象病因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左瓣叶或后瓣叶瓣窦上方。距起始部5~6mm处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左、右冠状动脉之间存在侧支循环分支,但其数量多寡不一。右冠状动脉起源部位和分支情况正常。左心室肥厚并高度扩大,左心室心尖区扩大更为明显。左心室广泛纤维化,以心内膜下区最为显著,常有心肌梗塞病灶。纤维化病变区有时呈现局灶性钙化,心内膜下尚呈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弹性组织增生。由于乳头肌广泛纤维化甚或钙化,引致乳头肌功能失调。心内膜纤维弹性组织增生造成睫索融合和缩短和左心室纤维化引致左心室和二尖瓣瓣环扩大等原因,常呈现二尖瓣关闭不全。
病理生理:左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产生的病理生理影响取决于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压差,以及左、右冠状动脉之间侧支循环的多寡和范围。在胎儿和新生儿期,左、右心室压力和血氧含量均相等,肺循环阻力与体循环阻力亦相近,因此起源于肺动脉的左冠状动脉可以获得与来自主动脉同等的灌注压力和氧供应,对胎儿的发育生长不产生任何影响。出生后7~10*肺循环阻力降低,肺动脉压降至正常。与此同时肺动脉血液氧饱和度亦降低到70%左右,血液红细胞压积也从出生前70~80%,到出生后3个月左右下降到40%左右,血红蛋白含量随之降低,于是异位起源的左冠状动脉不仅灌注压力下降到2.7~6.7KPa(20~50mmHg),而且灌注血液的氧含量也显著减少,引致左冠状动脉供血区的心肌氧供不足,左心室发生肥厚病变者,心内膜下区心肌由于缺血缺氧,呈现广泛纤维化。出生后婴儿能否存活取决于左、右冠状动脉之间侧支循环的发育情况。侧支循环充分发育则婴儿得以生存;侧支循环发育不充分则必将引致心肌梗塞而死亡。侧支循环过度丰富则起源于主动脉的右冠状动脉运送血流,经侧支循环进入左冠状动脉和肺动脉,产生左至右分流,引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血管窃血综合征,约80~90%的病人于出生后1年内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肌梗塞,仅少数病人由于左、右冠状动脉之间侧支循环丰富,且大部分心肌包括左心室膈面和大部分心室间隔和左心室侧壁的血供来自右冠状动脉,则可能生存入成年期。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最为多见。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3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病变特征A型病变B型病变C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管状,10-20mm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45。)中度成角(>45。但<90。)严重成角(>90。)
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闭塞程度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
病变部位非开口部开口部————
分支是否受累无需要导丝保护的分叉病变有不能保护的大分支
血栓形成无有————
静脉旁路移植血管————-脆性退行性病变
成功率>85%60%-85%<60%
危险性低中等高
近年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术者经验的积累,尤其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PCI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下降,按上述分型预测PCI成功率和并发症的价值有所下降。目前,将病变分为低、中、高危险性(见表2)。
表2病变的危险度分级
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
孤立性短病变(<10mm)管状病变(10-20mm)弥漫性病变(>20mm)
对成性病变偏心病变瘤样扩张
非成角病变中度成角(>45。但<90。)重度成角(>90。)
近段无弯曲近段轻至中度弯曲近段严重弯曲
管壁光滑管壁不光滑
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有桥状侧枝
非开口病变开口病变左主干病变
未累及大分支需要导丝保护的分叉病变有不能保护的大分支
不存在血栓少量血栓大量血栓或静脉桥退行性病变
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
即TIMI分级,原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像学分级,现常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流状况的评价。
TIMI0级:血管完全闭塞,闭塞处远端血管无前向血流充盈。
TIMI1级:仅有少量造影剂通过闭塞部位,使远端血管隐约显影,但血管床充盈不完全。
TIMI2级:部分再灌注或造影剂能完全充盈冠状动脉远端,但造影剂前向充盈和排空的速度均较正常冠状动脉慢。
TIMI3级:完全再灌注,造影剂在冠状动脉内能迅速充盈和排空。
四、完全血运重建和不完全血运重建
完全血运重建的概念源自外科早期的经验,即对于>50%狭窄的所有≥2.0mm血管均进行旁路血管移植,可以减少心绞痛、改善活动能力、提高5-7年的无事件生存率。在临床实际中,许多患者不可能进行完全血运重建。通常认为不完全血运重建是指1.5mm以上的冠状动脉存在>50%的残余狭窄。以下两种情况均属于不完全血运重建:(1)术者仅扩张引起患者症状的罪犯病变或罪犯血管,不扩张其它病变或血管;(2)患者的一处或几处病变根本不能扩张,或试行扩张失败。与完全血运重建者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中年龄较大、左心功能差和合并其它疾病者多见。
血运重建可以分为解剖血运重建和功能血运重建。通过PTCA和CABG达到相同的功能血运重建,长期预后相似。对于左心功能差的患者,更强调完全解剖上的血运重建,而对于大多数左心功能好的患者则最好进行完全功能性血运重建。原则上,对于所有的可以扩张的严重病变,只要安全,应做完全血运重建,首先扩张罪犯病变或罪犯血管,再按病变的重要性依次扩张其它病变。有时可以分期施治,会提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若患者属手术高危或存在不能扩张的病变或功能上不重要的病变,可以不治疗相对不重要的血管病变。如果患者为多支病变,手术危险性较低,做介入治疗的费用高,应选择搭桥手术。
进行不完全血运重建时,首先应判定罪犯病变或罪犯血管,可以通过心电图和病变的解剖特点帮助确定。病变不规则提示斑块破裂,病变处造影剂充盈缺损提示血栓存在,这些改变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或近期心肌梗死常见。对于有些患者的病变难于判断罪犯病变。术前行运动试验或同位素心肌显像、术中行血管内超声和多普勒血流测定以及压力导丝的应用均有助于判定罪犯病变。对于多支病变的患者是否进行不完全血运重建一定要综合考虑,如心绞痛的严重程度、有无心力衰竭、是否合并糖尿病和经济条件等。若患者系糖尿病合并三支病变,尤其为弥漫病变时,最好选择搭桥手术。
此外,还可以通过微创外科联合介入治疗达到完全血运重建的目的,适合于前降支合并另外一支血管的局限病变,即小切口搭左内乳动脉-前降支桥,其它血管行介入治疗。
五、支架样结果
是指单纯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20%,无内膜的撕裂或夹层,冠状动脉血流正常。应用冠状动脉多普勒血流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或使用压力导丝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有助于结果的判定。正常的CFR应>2.5。FFR应>0.85~0.90。有一些研究表明:球囊扩张后取得支架样结果,患者的不利事件少,如再狭窄率低和再次进行介入治疗者少。常规的PTCA患者中,仅仅接近40%的患者达到满意的结果。
冠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已成为目前西方国家的第一号杀手,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生率也相当高,并且有逐步增高的趋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俗称冠脉搭桥术,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狭窄多呈节段性分布且主要位于冠状动脉的近中段,远段大多正常。
冠状动脉搭桥术就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之间建立一条通道,使血液绕过狭窄部位而到达远端,犹如一座桥梁使公路跨过山壑江河畅通无阻一样。
不过所用的材料不是钢筋水泥,而是自身的大隐静脉、乳内动脉、胃网膜右动脉、桡动脉、腹壁下动脉等。
用大隐静脉搭桥,是将上腿或大腿上的大隐静脉取下,一端与冠状动脉狭窄远端吻合,一端与升主动脉吻合,也可同时在一根静脉上开几个侧孔分别与几支冠状动脉侧侧吻合,这就是所谓的序贯搭桥或蛇形桥。
用大隐静脉搭桥,手术损伤小些,简单一些,但远期效果比动脉搭桥差些,因此,适用于年龄大的病人,用动脉搭桥损伤大,技术要求高,手术困难一些,但远期效果较大隐静脉好,适用于年轻病人。一般情况下,80岁以上老人可单独使用大隐静脉搭桥,55岁以上可考虑全用动脉搭桥,其他年龄可用一根乳内动脉加大隐静脉。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病因学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内科心身疾病之一。大量研究提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许多生物、行为和社会因素有关,包括:遗传、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缺少活动、A型行为类型、社会关系不协调和焦虑抑郁等多种所谓的冠心病危险因子(riskfactors)。这其中有的是心理社会应激因素或行为因素;有的虽不属于心理或行为的范畴,但仍间接地受心理社会因素的支配或与之有一定的联系。
1.行为类型 FriedmanM等()把人的行为特征分为A、B两型。A型行为(typeAbehaviorpattern)的特点是好胜心强、雄心勃勃、努力工作而又急躁易怒,,即具有时间紧迫感(time-urgency)和竞争敌对倾向(hostilily)等特征。相反,心地坦荡、不争强好胜、从容不迫的行为特征属于B型行为类型。
西方协作组研究计划(WCGSP)在60年代对多名中年健康男性雇员进行了近十年的追踪观察。结果发现A型行为者在整个观察期间冠心病总发生率以及各种临床症状包括心肌梗塞、心绞痛等的出现率二倍于B型行为者(图7-3)。这一研究说明,A型行为类型不是冠心病发病后出现的行为改变,而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促进因素,故有人将A型行为类型称为“冠心病个性”(coronary-proneindividuals)。世界心肺和血液研究协会(NHLBI)也于年确认A型行为属于一种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国内近年来使用问卷式A型行为调查表进行临床研究也初步说明,我国冠心病人的A型行为也明显高于正常人。
2.人格特点 一些调查结果显示,神经质、过分的担忧和疑病、在社会上更具独立性和对别人的怀疑性、以及有内部紧张性等人格特点似乎与冠心病有关,但仍不能因此而认为存在着冠心病特征性性格。国内有关冠心病的人格特征研究尚不多。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生活中的应激因素如亲人死亡、环境变化等常被认为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国外许多回顾性调查显示,心肌梗塞病人出现症状前的6个月内,其生活事件明显增多。国内邹之光等()调查也发现,心肌梗塞前的6个月内病人生活事件明显高于对照组。
冠心病发病率西方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居民高于农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这些结果也间接地证明社会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虽然有人提出上述差异可能是通过饮食方式的不同而发生作用的,但也有许多跨文化调查结果不完全支持这一点,例如世界冠心病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芬兰和最低的爱斯基摩都是以肉类为主食的,而处于应激环境中的移民比具有相同饮食习惯的原籍居民的冠心病发病率要高。
4.行为危险因素 除了A型行为,冠心病的行为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缺乏运动、过食与肥胖,以及对社会压力的适应不良等。它们往往是在特定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条件下形成。例如,一定的经济条件、饮食习惯、文化背景易造成肥胖;特定的工作条件和技术的进步常造成运动的缺乏等等。行为危险因素则又进一步通过机体的生理病理作用促进冠心病的形成。由此可见,社会因素与行为危险因素对于冠心病是两类既互相联系,又互相独立的致病危险因素。认识这一点,对于如何预防冠心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冠心病心理生物学机制问题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脂质代谢紊乱、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和动脉管壁本身的变化三者是直接的因素。心理社会因素通过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能影响这三种过程,从而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这已被许多心理生物学的研究所证实。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的心理生物学过程示意如图7-4。
(三)冠心病临床心理特点
1.心肌梗塞急性期心理反应 国外对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病人的研究发现,至少80%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58%出现抑郁情绪、22%产生敌对情绪、16%表现不安。这些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展又起着重要的作用。
焦虑情绪主要是由于担心突然死亡、被遗弃感,和各种躯体症状的影响等。在入院一、二天时最为明显,严重者甚至出现情绪混乱。因此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抑郁情绪在入院第三到第五天逐渐明显,成为病人的主要情绪特点,其持续时间比焦虑长。有人将这些MI病人称为自我梗塞(egoinfarction),以说明情绪变化对病人的严重影响。
在CCU,由于病人突然处于一个陌生环境,并被当做一样“物体”固定在床上接受治疗。一系列监护仪器连续记录他身上的各种数据并以此评价病人的医学状态,这一切都无法被自己所控制。因而,MI病人易产生自我意识丧失感。
为了适应CCU环境和应付疾病,MI病人常常采取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最普通的是否认机制;也有的病人以轻狂躁(hypomania)即以过多的躯体和精神活动来对付应激。据认为,后者只要不造成躯体的损害和不影响医疗实施,也算一种有利的应对方式。
经济条件、年龄和其它有关的因素包括种族、受教育程度、精神病史、原来心脏状况,和CCU特点等,都能影响急性期MI病人的心理反应情况。
2.康复期心肌梗塞病人心理反应 Ml的恢复不象其它疾病一样有较严格的指标,许多病人在恢复期容易产生一种久病的衰弱感觉。出院后2个月内病人最常见的主诉是顾虑、忧郁、无力、对性生活的担心、睡眠障碍、不敢恢复工作等。由于衰弱感易导致长期活动减少和肌肉萎缩,反过来又可加重无力感,无力感又常被理解为心脏损害的症状。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会使一些人的衰弱感变得很顽固,直至影响以后的康复。因此,对大多数病例,主张在恢复早期就指导其进行渐进性活动锻炼以及各种心理行为帮助。
3.否认机制在冠心病临床的意义 所谓否认(denial)是指否定、漠视、淡化和回避应激事件的存在或其严重性的一种心理应对方式(见第三章),可伴有一系列认识上、情感上和行为上的相应表现。临床上,病人面对威胁性疾病的诊断事实(除MI,还有癌症等),首先采用的心理应对机制往往是否认。这时病人努力否定或低估疾病的严重性以降低焦虑反应水平,同时可伴有对疾病信息的不关心或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
在冠心病临床,否认机制在早期易导致就诊的延误,因为病人虽能感觉到先兆症状,但否定其重要性,甚至将某些心脏症状理解成消化系统症状;否认机制在急性期则有利于心、身的适应,因为那些缺乏否认机制的病人往往会表现较高的焦虑和抑郁反应,并影响到病程和病死率;否认机制在康复期又有不利的影响,因为有否认倾向的病人,对康复期的摄生指导、运动锻炼的合理安排和各种不良行为的改造计划等医嘱往往不肖一顾。
否认机制受个人的特质性否认倾向,以及环境、社会支持、经历、期望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不同事件中个人的否认程度差异很大,需通过使用否认量表或通过交谈分析才能作出评估。Levine有一份已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否认量表LDIS比较简便,含24条目,采用7级客观评分法。在临床上,也可与病人作关于疾病问题的交谈,根据病人回答的内容、主动性和态度等大致判别其否认水平的高低。据报道,经过一定实践,这种判别与使用量表的结果可有相当的一致性。
(四)冠心病的心理防治
1.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 在不同的临床阶段,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反应和不同程度的否认心理顿向,作好应对指导工作。为了实施下面各项心理防治措施,应提倡对冠心病人及其家属开展心理咨询,特别是集体咨询法常被国外专家所采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2.A型行为的矫正 A型行为是一种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个性定型,不能轻易地改变。而且,A型行为在社会上较易得到人们的赏识,许多人不能在健康期下决心去主动改造。但是,一旦发生心肌梗塞以后,病人的侥幸心理不复存在,而且发病后的A型行为如过分的竞争、敌意,有时会增加或加重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使病人直接体会到A型行为的危害,易产生较强烈和持久的行为改造动机。
矫正A型行为一般在医生指导下以认知行为矫正疗法为主要手段实施综合矫正。常用的模式有:冠心病知识和A型行为知识教育(常以分发小册子或集体讲课的方式进行)、松弛训练(要求将松弛反应泛化到*常生活中)、认知疗法(帮助病人进行认知重建和实施自我控制),以及想象疗法、行为演练、社会支持和运动锻炼等。Powell()等使用集体定期咨询的方法对名病人进行2年期的综合行为矫正对照研究,证明患者的A型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变。
3.危险行为的矫正 吸烟、酗酒、过食和肥胖、缺少运动,以及A型行为反应等“行为危险因素”的改变需要一定时间和毅力,可分别使用各种行为治疗方法。
4.克服依赖性 某些病人原来就缺少运动,患病后变得更有依赖性,活动更少。这时要采用分阶段康复训练计划加以克服,根据病人的客观记录资料来决定什么时候增加运动,增加多少,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要掌握好正、负强化的应用。
5.婚姻和性生活的问题 冠心病病人配偶的心理也常受到影响,主要是顾虑和忧郁。配偶有时还会夸大医生在病人出院时的各项嘱咐,结果就过分地对病人加以保护,助长了病人的依赖性和无用感,影响病人康复。对此,可利用集体咨询法对配偶进行相应的教育。
临床和实验研究显示,大多数康复期病人只要症状不复杂,可恢复正常的有规律的性生活,这会更有利于心身的康复。也可以鼓励用变换体位的方法以减少病人方面的体力负担。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临床症状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常见的是起源于肺动脉和主动脉,起源于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者极为罕见,且常伴有严重心脏畸形。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临床症状
病婴出生1个月内可无异常表现,出生后2~3个月即可开始呈现心肌缺血缺氧,喂奶或哭吵时诱发气急,烦躁不安,口唇苍白或发绀,大汗淋漓,乏力,心率增快,咳嗽、喘鸣等可能由于心绞痛和心力衰竭而产生的症状。左、右冠状动脉侧支循环非常丰富的少数病例,则可延迟到20岁左右呈现心绞痛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这些病例心前区常可听到连续性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也较严重。
此病在小儿发病时多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需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相鉴别,同时还要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冠状动脉瘤、川崎病、心前区连续性杂音等鉴别。
研究发现冠状动脉支架血栓形成因子
医院网讯据10月26*刊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冠状动脉支架血栓的出现,与患者带有某些基因或与使用抗凝血药物氯吡格雷有关。
研究发现冠状动脉支架血栓形成因子
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安放支架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人们用诸如球囊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放置等术疗来打开狭窄的冠状动脉]已经成为心肌血管重建术的治疗标准,特别是在病人存在不稳定性冠心病的情况下。尽管使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减少80%以上的PCI后的心血管事件,但确定性的支架血栓形成[血块]仍然令人担忧。”支架血栓形成可以是一种致命的(死亡率可高达40%)且不可预知的PCI的并发症。大多数的支架血栓形成发生在支架放置后的第一个月,它们被定义为早期支架血栓形成。
巴黎Pitie-Salpetriere医院的GuillaumeCayla博士及其同事开展了一项对与确定性早期支架血栓形成有关的临床和遗传因素的分析。这项于年1月至0年5月间在法国的10个中心内开展的研究包括了名接受了PCI并有确定性早期支架血栓形成(发生在支架放置后30天内)的患者和他们的DNA样本,这些患者及DNA样本与名没有发生支架血栓症的对照者进行了年龄和性别的匹配。检测的主要结果是对带有23种遗传变异者发生早期支架血栓的预测准确性。
冠状动脉支架血栓形成与氯吡格雷有关
研究人员进行了多变量分析以确定哪些临床、血管造影和遗传变量独立地与早期支架血栓形成的发生有关系。在对15个不同基因内的23个遗传变异的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3个与氯吡格雷代谢和血小板功能有关的基因型(CYP2C19、ABCB1和ITGB3)是早期支架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子。
文章的作者还发现了早期支架血栓形成的2个可能被更改的因子:氯吡格雷的负荷剂量及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的相互作用。与处于最低三分位数中的患者相比,那些在应用某种临床与遗传学组合模型中的处于最高三分位数(3组中的1组)中的患者发生早期支架血栓的风险会增加7倍。
将遗传因子与临床因子相结合可改善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度分层。但基于这种综合性风险度分层而对治疗进行调整是否能改善接受了PCI的病人的预后还需要在将来在独立群组研究中得到确认。
白癜风能不能治好云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