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母婴传播的途径及影响因素及阻断措施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艾滋病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但据我国各地区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儿童感染HIV的比例是非常大的。与不同传播途径相比,由母婴传播造成的婴儿和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在逐渐增加。因此有效的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工作是刻不容缓的。

一、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艾滋病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但据我国各地区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儿童感染HIV的比例是非常大的。与不同传播途径相比,由母婴传播造成的婴儿和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在逐渐增加。因此有效的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工作是刻不容缓的。

一、HIV母婴传播的途径及影响因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母婴传播主要有3种途径:

1.宫内感染,约占37.5%;

2.产时感染,约占33.3%;

3.母乳喂养,约占29.2%。

在HIV感染的儿童中,90%以上经母婴传播,因此,进行母婴阻断是防止艾滋病流行的主要措施之一。

影响HIV母婴传播的因素主要包括:病毒类型、母体病毒载量、分娩状况和哺乳途径、婴儿因素及其他因素。HIV-1型病毒的传染性较强,目前母婴传播约95%为HIV-1型;HIV-2型感染力较弱,引起母婴传播的危险性较小。母体HIV病毒载量的情况也与母婴传播具有密切关系。研究显示,母亲病毒载量水平是母婴传播的独立影响因素,病毒载量越高,发生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就越大。母亲CD4+T淋巴细胞计数也与HIV-1经哺乳途径传播有关。Fawzi等报道,母亲高病毒载量、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高红细胞沉降率是HIV-1经哺乳途径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当HIVRNA拷贝/ml时,母婴传播的概率几乎等于0。分娩过程中阴道分泌物中HIV病毒水平、母亲患子宫内膜炎、生殖道溃疡、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羊膜腔穿刺及软产道裂伤等,均使HIV母婴传播危险性增加。

二、HIV母婴传播的阻断措施

母婴传播有多种途径,母婴阻断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研究认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HIV母婴传播的风险,在发达国家可使HIV母婴传播率降低至1%,在资源有限的国家或地区,HIV母婴传播率也能从40%降低到2%。目前国内所采取的综合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孕妇自愿咨询检测

在孕妇建立围产保健卡时进行HIV自愿检测咨询,告知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其对母婴危害的知识,使其自愿进行HIV检测。对于初筛阳性的孕妇,应进一步明确诊断。对于确诊艾滋病的孕妇,若其要求继续妊娠,应进行母婴阻断,并进行孕产期定期保健。

2、药物干预

药物干预是HIV母婴阻断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我国的母婴阻断方案为AZT或替诺福韦(TDF)十拉米夫定(3TC)十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或依非韦伦(EFV)。

3、安全分娩

孕妇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时,选择性剖宫产能明显降低HIV母婴传播率。孕妇经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在检测阈值以下时,阴道分娩的母婴传播率可低于剖宫产。只要在分娩过程中避免会阴侧切、人工破膜、胎头负压吸引术和产钳助产术、宫内胎儿头皮检测等操作,阴道分娩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4、人工喂养

因HIV存在于HIV感染母亲的乳汁中,母乳喂养可造成HIV垂直传播。因此,HIV产妇应尽量避免母乳喂养。如果没有单独人工喂养的条件,母亲需要在整个哺乳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并避免母乳和代乳品的混合喂养。

5、婴儿抗病毒预防

所有HIV暴露的婴儿在出生后均应当尽快接受抗病毒治疗,以预防围生期HIV传播。通常情况下,新生儿采用为期6周的AZT预防,而对于接受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服药依从性良好、病毒抑制理想的妇女所生的婴儿,也可以考虑为期4周的AZT预防。对于HIV阳性母亲未曾接受抗病毒治疗所生的婴儿,应在标准的6周AZT预防的同时,在出生第1周加用3次NVP。使用3剂NVP的时间为出生48小时内、第1次用药后48小时及第2次用药后96小时。

6、儿童艾滋病感染状况监测和随访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将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纳入高危管理,于儿童满1、3、6、9、12、18个月龄时,分别进行随访和体格检查,观察有无感染症状出现。按照《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工作方案》的相关技术和时间要求,对所生儿童于出生后6周和3个月时,分别采集血标本,进行婴儿感染早期诊断。未进行婴儿早期诊断检测或婴儿早期诊断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儿童,应于12、18个月龄时进行艾滋病抗体筛查及必要的补充试验,以明确艾滋病感染状态。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艾滋病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但据我国各地区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儿童感染HIV的比例是非常大的。与不同传播途径相比,由母婴传播造成的婴儿和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在逐渐增加。因此有效的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工作是刻不容缓的。

一、HIV母婴传播的途径及影响因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母婴传播主要有3种途径:

1.宫内感染,约占37.5%;

2.产时感染,约占33.3%;

3.母乳喂养,约占29.2%。

在HIV感染的儿童中,90%以上经母婴传播,因此,进行母婴阻断是防止艾滋病流行的主要措施之一。

影响HIV母婴传播的因素主要包括:病毒类型、母体病毒载量、分娩状况和哺乳途径、婴儿因素及其他因素。HIV-1型病毒的传染性较强,目前母婴传播约95%为HIV-1型;HIV-2型感染力较弱,引起母婴传播的危险性较小。母体HIV病毒载量的情况也与母婴传播具有密切关系。研究显示,母亲病毒载量水平是母婴传播的独立影响因素,病毒载量越高,发生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就越大。母亲CD4+T淋巴细胞计数也与HIV-1经哺乳途径传播有关。Fawzi等报道,母亲高病毒载量、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高红细胞沉降率是HIV-1经哺乳途径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当HIVRNA拷贝/ml时,母婴传播的概率几乎等于0。分娩过程中阴道分泌物中HIV病毒水平、母亲患子宫内膜炎、生殖道溃疡、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羊膜腔穿刺及软产道裂伤等,均使HIV母婴传播危险性增加。

二、HIV母婴传播的阻断措施

母婴传播有多种途径,母婴阻断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研究认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HIV母婴传播的风险,在发达国家可使HIV母婴传播率降低至1%,在资源有限的国家或地区,HIV母婴传播率也能从40%降低到2%。目前国内所采取的综合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孕妇自愿咨询检测

在孕妇建立围产保健卡时进行HIV自愿检测咨询,告知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其对母婴危害的知识,使其自愿进行HIV检测。对于初筛阳性的孕妇,应进一步明确诊断。对于确诊艾滋病的孕妇,若其要求继续妊娠,应进行母婴阻断,并进行孕产期定期保健。

2、药物干预

药物干预是HIV母婴阻断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我国的母婴阻断方案为AZT或替诺福韦(TDF)十拉米夫定(3TC)十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或依非韦伦(EFV)。

3、安全分娩

孕妇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时,选择性剖宫产能明显降低HIV母婴传播率。孕妇经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在检测阈值以下时,阴道分娩的母婴传播率可低于剖宫产。只要在分娩过程中避免会阴侧切、人工破膜、胎头负压吸引术和产钳助产术、宫内胎儿头皮检测等操作,阴道分娩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4、人工喂养

因HIV存在于HIV感染母亲的乳汁中,母乳喂养可造成HIV垂直传播。因此,HIV产妇应尽量避免母乳喂养。如果没有单独人工喂养的条件,母亲需要在整个哺乳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并避免母乳和代乳品的混合喂养。

5、婴儿抗病毒预防

所有HIV暴露的婴儿在出生后均应当尽快接受抗病毒治疗,以预防围生期HIV传播。通常情况下,新生儿采用为期6周的AZT预防,而对于接受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服药依从性良好、病毒抑制理想的妇女所生的婴儿,也可以考虑为期4周的AZT预防。对于HIV阳性母亲未曾接受抗病毒治疗所生的婴儿,应在标准的6周AZT预防的同时,在出生第1周加用3次NVP。使用3剂NVP的时间为出生48小时内、第1次用药后48小时及第2次用药后96小时。

6、儿童艾滋病感染状况监测和随访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将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纳入高危管理,于儿童满1、3、6、9、12、18个月龄时,分别进行随访和体格检查,观察有无感染症状出现。按照《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工作方案》的相关技术和时间要求,对所生儿童于出生后6周和3个月时,分别采集血标本,进行婴儿感染早期诊断。未进行婴儿早期诊断检测或婴儿早期诊断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儿童,应于12、18个月龄时进行艾滋病抗体筛查及必要的补充试验,以明确艾滋病感染状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母婴传播主要有3种途径:

1.宫内感染,约占37.5%;

2.产时感染,约占33.3%;

3.母乳喂养,约占29.2%。

在HIV感染的儿童中,90%以上经母婴传播,因此,进行母婴阻断是防止艾滋病流行的主要措施之一。

影响HIV母婴传播的因素主要包括:病毒类型、母体病毒载量、分娩状况和哺乳途径、婴儿因素及其他因素。HIV-1型病毒的传染性较强,目前母婴传播约95%为HIV-1型;HIV-2型感染力较弱,引起母婴传播的危险性较小。母体HIV病毒载量的情况也与母婴传播具有密切关系。研究显示,母亲病毒载量水平是母婴传播的独立影响因素,病毒载量越高,发生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就越大。母亲CD4+T淋巴细胞计数也与HIV-1经哺乳途径传播有关。Fawzi等报道,母亲高病毒载量、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高红细胞沉降率是HIV-1经哺乳途径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当HIVRNA拷贝/ml时,母婴传播的概率几乎等于0。分娩过程中阴道分泌物中HIV病毒水平、母亲患子宫内膜炎、生殖道溃疡、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羊膜腔穿刺及软产道裂伤等,均使HIV母婴传播危险性增加。

二、HIV母婴传播的阻断措施

母婴传播有多种途径,母婴阻断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研究认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HIV母婴传播的风险,在发达国家可使HIV母婴传播率降低至1%,在资源有限的国家或地区,HIV母婴传播率也能从40%降低到2%。目前国内所采取的综合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孕妇自愿咨询检测

在孕妇建立围产保健卡时进行HIV自愿检测咨询,告知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其对母婴危害的知识,使其自愿进行HIV检测。对于初筛阳性的孕妇,应进一步明确诊断。对于确诊艾滋病的孕妇,若其要求继续妊娠,应进行母婴阻断,并进行孕产期定期保健。

2、药物干预

药物干预是HIV母婴阻断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我国的母婴阻断方案为AZT或替诺福韦(TDF)十拉米夫定(3TC)十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或依非韦伦(EFV)。

3、安全分娩

孕妇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时,选择性剖宫产能明显降低HIV母婴传播率。孕妇经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在检测阈值以下时,阴道分娩的母婴传播率可低于剖宫产。只要在分娩过程中避免会阴侧切、人工破膜、胎头负压吸引术和产钳助产术、宫内胎儿头皮检测等操作,阴道分娩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4、人工喂养

因HIV存在于HIV感染母亲的乳汁中,母乳喂养可造成HIV垂直传播。因此,HIV产妇应尽量避免母乳喂养。如果没有单独人工喂养的条件,母亲需要在整个哺乳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并避免母乳和代乳品的混合喂养。

5、婴儿抗病毒预防

所有HIV暴露的婴儿在出生后均应当尽快接受抗病毒治疗,以预防围生期HIV传播。通常情况下,新生儿采用为期6周的AZT预防,而对于接受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服药依从性良好、病毒抑制理想的妇女所生的婴儿,也可以考虑为期4周的AZT预防。对于HIV阳性母亲未曾接受抗病毒治疗所生的婴儿,应在标准的6周AZT预防的同时,在出生第1周加用3次NVP。使用3剂NVP的时间为出生48小时内、第1次用药后48小时及第2次用药后96小时。

6、儿童艾滋病感染状况监测和随访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将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纳入高危管理,于儿童满1、3、6、9、12、18个月龄时,分别进行随访和体格检查,观察有无感染症状出现。按照《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工作方案》的相关技术和时间要求,对所生儿童于出生后6周和3个月时,分别采集血标本,进行婴儿感染早期诊断。未进行婴儿早期诊断检测或婴儿早期诊断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儿童,应于12、18个月龄时进行艾滋病抗体筛查及必要的补充试验,以明确艾滋病感染状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wth.com/wadzz/112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推荐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