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涨姿势杨氏太极拳动作名称的由来,

昨天,咱们说了起势、收势、揽雀尾、单鞭、白鹤亮翅、提手上势、手挥琵琶势等招式名称的由来,许多拳友表示对拳式用法的理解得到升华,受益匪浅,今天,咱们继续听作者讲一讲其他杨氏太极拳动作名称的由来~

“倒撵猴”拳式,顾名思义,犹如人猴相搏,习练者假想面对狡猾善变的敌人,向后退步诱其深入,然后乘势袭击其头面胸肋,将其撵走。敌人若连续猛攻,习练者却战却退,以避其锋,但守中有攻,退中有进,走中有黏,化中有发,左右连环探扑按击,以抑挫其攻势,敏捷如猴。

“斜飞势”拳式,仿形燕子斜飞之势的动作。燕子在天空中翱翔,展开羽翅向斜上方钻去,大有击穿长空之势,属挒劲,该式取此形此意。设想与人相交我已然把人掀动借势长腰加大攻势。

“海底针”拳式,该式中“海底”是武术的专有名称。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的《人身缠丝正、背面图》中说:“气海之底为会阴,即任脉起处。"又说:“督脉通前蛋弦为海底。"由此说明,可知“海底"即中医针灸经络学说的会阴穴。“海底”即“气海之底”的意思,中医气功学说认为此处是任脉的起点,又是督脉的终点,系任督二脉交会的总枢。二者及诸阴皆交会于此,又位处下部,上为阳,下为阴,故称“会阴”。所以“海底”和“会阴”是同一穴位,只不过是不同学说、不同的命名而已。武术的“海底"借指相当于这一穴位高度的裆部,因技击时实际攻击的要害部位乃是男子的肾囊,即睾丸。“海底针”的“针”指的是指法,以针喻指,四骈指像钢针似的插点敌方的裆部要穴。故此势名“海底针”。由此可见,在演练此式的时候,折腰点插只须插到裆部的高度即可,最低限度为四指稍过膝,而不必深插到地面去。有的演练者因不明所以,错误地将地面喻为“海底",或将膝内侧的“血海穴”及脚内侧的“照海穴”,误作为“海底",因而有其相应的错误插点高度。还美其名日“仰之弥高,俯之弥低",都是不得要领的。

“扇通臂”这一拳式就是将人的身体运动与打开扇子的动作联系起来而命名。这一式就如同打开扇子一样,要以腰为轴,劲从背发,右手从前向上提起至右额角旁,手心随向外翻来托住敌手的攻击,左手同时提至胸前,用手掌直接向敌人肋部冲去,两臂展开,形成一个扇面。

从“高探马”、“野马分鬃”两个拳式来看:“探马”是古代军事作战走在最前面为整个军队获取敌军情报信息的人,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还要具备崇高的道德素质和高度的责任感,在行动上灵敏迅速。再一“高”字,更显习练者高瞻远瞩,敌情尽收眼底;“野马分鬃”,具有野性不被驯服的马,自由的奔跑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颈上的鬓毛自然的飘动左右分开。太极拳练习者可以联想此美景,以腰为轴,上步进身,左右前后分开双手,尽显沉着自然和舒展潇洒的动作形象。

“云手”是古代戏剧表演中的一种程序动作。通过双手、两臂的协调动作,构成舞蹈化的姿态,用以表现人物的精神气度。太极拳命名者可能借鉴了戏剧中的“云手”来为在太极拳中用于左右攻防手法命名。太极拳习练者,在练习时,两手两臂虚实变化交互旋转,协调一致,行如空中云朵绵绵不绝。云手是太极拳套路中一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式子,它充分体现了杨氏太极拳舒展大方、中正圆满、动作和顺、轻灵沉稳、由松入柔、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

“高探马”拳式,仿形左手捧着马的下颌往怀里带,右手掌探抚马的眉眼处,由下而上圆转探出故称作高探马。设想我左手被敌左手抓握,我顺势翻转左手腕并压住敌手,右掌沿敌手臂上行扳扭其肘继而击其面。

“栽捶”拳式亦称“搂膝栽捶”,右拳向前下方击打意如插秧栽稻,取其深沉之意故名载捶。设想对方用右脚踢我,我用左搂膝动作搂开,右拳击其右脚背或小腹。这个拳势要点是眼视前下方头顶向上领劲不可前倾。

“双风贯耳”拳式中的“风”字代表着威武与力量。风是最温柔又是最强大的东西,太极拳习练者假想敌手向自己进犯,首先用双手将敌手引进向左右分开,化弱敌之进犯之力,再若风般由远及近、由弱变强,起行轻柔缓慢,终如风穿峰隙无物可挡,使敌耳鸣、头晕、目眩不能自控。

“抱虎归山”、“打虎势”、“退步跨虎”、“弯弓射虎”,这些拳式无不隐含着古代英雄壮士不为虎凶虎威,以英勇无畏之气魄去“打虎”、“斗虎”、“灭虎”。如退步跨虎中“跨虎”典故:“顺阳南乡杨丰,与息名香于田获粟,因为虎所噬。香年十四,手无寸刃,直扼虎颈。丰遂得免。”抱虎归山,一手揽虎颈,一手压虎头,作揽回至虎于死地之势。无论是抱虎、跨虎、射虎还是打虎这些含有威猛勇武含义的制虎动作名称,均体现出动作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坚韧不拔的气概。

“野马分鬃”拳势,有歌日:“野马分鬃奔向前,连环套跌夹叉飞。”其一,说明此势两手的一采一挒,犹如野马奔腾中迎风分鬃,左右披泻分挒,发力在腰,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腰力运用得当,才能使发出的劲均衡完整,专注一方。其二,说明野马分鬃所用的弓步是进身套步,即把我的前脚套在对方前脚的外侧(进步宜深),但双方必须形成“顺步"(即用我左脚套彼右脚,或以我右脚套彼左脚),才能合势。弓腿进身必须在采挒手与弓出腿之间形成夹叉之势。即我以前腿迈进敌前腿外侧身后,以前臂进抵其胸后,在我前捌手与弓出腿之间形成夹叉之势。即捌手与弓腿上下间形成一个移位的树丫叉形势,凭借步趋身拥、腰腿齐发的肩膊前靠之劲,势如野马分鬃奔腾,势涌劲冲,劲起脚根,由脚而腿而腰而脊而手,完整一气,将敌的根力拔起,叉夹掷跌出去。而不能光靠手的局部采挒劲。因局部劲力的功效比不上整体劲力的功效。

“玉女穿梭”这一拳式是极具女性柔美、小巧、玲珑等特征的动作。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玉女穿梭共有四个,分别穿打四个隅角,每个穿梭,两手都有一次呈十字交叉的“封”的过程,防护侧面攻击,变被动为主动。太极拳爱好者习练玉女穿梭,在每个转身或上步时要保持身体正直、重心平稳,变换轻盈灵活、飘忽连贯、虚实有致、防中欲攻、攻中有防、刚柔相济,犹如一位美丽潇洒的侠女在群敌中轻灵连绵地左右穿梭。

“下势”拳式,这是杨氏太极拳唯一的仆步架势动作。意如涌动的大海波涛,从波峰整体下沉,内中积蓄能量,及至波谷能量已蓄饱满,继而整体涌起,力整意长,演示了阴阳消长转换的规律。该式气势磅礴,集中表现出了太极拳独有的气势和的劲力。设想我向下采对方,敌若挣抗我顺势掤起将人摔出。

“金鸡独立”拳式原指鸡单脚站立的一种习惯性姿势,后来人们将人类模仿鸡或其它的禽类单脚站立的姿势也称为“金鸡独立”。鸡的这种独立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可以见到,它们神经灵敏、平衡协调能力强,单脚站立时稳如泰山。太极拳习练者在练习“金鸡独立”这一式时,假设敌人用手来攻击,习练单侧手、腿同时提起,手可以随意牵制敌人的左右手,与此同时,在敌人无暇顾及之时用脚尖向敌人腹部踢去,击倒敌人;若敌人复来,习练者就顺势下沉,沉稳灵活地变换到另一侧“金鸡独立”,与另侧用法相同。在练习的整个过程中习练者要“稳”,上下协调一致,不仅要像“鸡”那样勇猛顽强、激烈厮杀,还要机灵活泼、勇敢善斗,这样才能获得生机。

“白蛇吐信”拳式,是模仿蛇吐芯的习惯活动命名的。太极拳习练者想象以自己的手背为蛇身,手掌为蛇头蛇芯,进击敌人之胸部、面部,动作之灵敏迅速,犹如白蛇吐芯。习练者要学会缠绕,学会钻,学会末梢劲。习练者钻进时,只要敌方阻拦一节,就要像蛇一样机敏地用其它节缠住敌方,用“蛇芯”袭击敌方。

“上步七星捶”拳式,上步七星势,上步后两拳交错,下肢成右虚步,从侧面看,其头、肩、肘、手、胯、膝、脚七个出击点的位置,其形势布排恰似北斗七星,故名。上步七星的主要作用和十字手类同,都是以封掤防御为主、攻防结合的式子。所有手法都由十字手衍变而来。“七星”除了头不可乱动乱用外,肩可以靠,肘可以顶,手可以击,胯可以靠,膝可以撞,脚可以踢。所以凡交手,必须眼顾“七星",对敌之“七星”严加防范,以免为敌所乘。不仅在运动终点形如“七”字,而且动作本身所具有的含义也与北斗七星的象征意义相同。太极拳习练者双手变拳在胸前交叉与整个身体构成七字形,手先掤住敌人之手,因此自身各个要害部位尽在其保护范围之内,以守为攻,静观其变,变被动为主动,乘其不备,击其要害,克敌制胜。

“指裆捶”拳式亦称“搂膝指裆捶”,右拳直击对方裆部,故名指裆捶。设想对方用右脚踢我,我用左手搂开,右拳趁势直击其裆。

“转身摆莲脚”拳式,。大转身后,以脚背缘摆踢敌人,柔腰百折若无骨,撒去满身都是手,脚过似疾风摆荡莲叶,故名“转身摆莲”。又名“摆莲脚或“摆莲腿”,简称“摆莲”。“摆莲”是武术中的通用名称,有单、双之分。早年杨澄甫练此势时是“单摆莲”,即以左掌单掌横侧仰着拍击右脚面,形成拗步“单摆莲”。而本势是左腿先行摆转后,右腿自左向上、向右以横劲摆踢,双手左掌稍先、右掌略后迎着拍击脚背,故又名“转身双摆莲",简称“双摆莲”。

“弯弓射虎”拳式,其势两臂圆撑,两手握拳,左手握正拳,右手握反拳,呈反手开弓状,酷似猎手弯弓射虎,故名。《全体大用诀》说的“弯弓射虎挑打胸”,说明了该势的用法,如敌以右手攻击,我用左臂将其挑起,同时进步以右拳直击之。

以上对杨氏太极拳动作名称的由来介绍,收录引用了吴荫农、杨祥全、张岩、张静丽、程馨、沈寿、陈龙镶等人文章的有关内容进行修改整理而成。(陈雄)









































宜兴到德州回程车德州到宜兴回程车物流配
牙齿长成这样还是少吃点肉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wth.com/wadwh/322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