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神经节重复阻滞治疗83例慢性盆腔及会阴

文章来源:PainPhysician;;20:E-E编译:陈晓丽孙东光李全成哈尔滨医院疼痛科

盆腔和会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很多盆腔和会阴痛不能完全由器官病变来解释。慢性疼痛可伴有“致敏现象”。这种病理生理机制在其他慢性疼痛综合症也是常见的,尤其是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这似乎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成的。

奇神经节(又称尾骨神经节或Walther神经节)是两个交感干交汇处的一个交感神经节,是盆腔交感干第一个传出神经节。因此,一部分骨盆和会阴疼痛的传递是通过内脏交感神经纤维到奇神经节,然后到交感神经干和脊髓,最后通过交通支传到大脑。交感神经系统,作为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疼痛信息传递的载体,成为盆腔和会阴疼痛治疗的靶点。因此,抑制由交感神经系统介导的痛觉传递可能会产生镇痛效应及对“致敏现象”有一定改善作用,这样通过阻断痛觉传导来改善疼痛。本研究目的是评估3次重复奇神经节阻滞在慢性盆腔和会阴痛治疗中的疗效。

本研究共回顾83例慢性难治性盆腔和会阴疼痛患者的病历资料,在年9月至年10月间进行了3次奇神经节重复阻滞。女性患者占80.7%,所有患者平均年龄为53.3±16.08岁,慢性疼痛的平均时间为5.7年。36%的患者已行阴部神经减压手术,但大多数患者仍有持续的顽固性阴部神经痛,29%的患者表现为单纯的尾骨痛。

奇神经节阻滞在CT引导下进行。患者俯卧位,在骶尾联合部进针,期间未予镇静剂。以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持22号穿刺针向尾骨侧进针,注射混有碘化造影剂和0.75%罗哌卡因共5ml,以观察药物扩散情况并评估阻滞效果。实施的3次阻滞中,每两次之间间隔1个月,认为无效的患者或者1次阻滞后明显改善的患者不再接受后续的治疗。所有患者均在阻滞前及阻滞后30分钟记录VAS评分。阻滞超过一个月后,通过患者总体印象变化量表(PGI-C)对疗效进行主观评价:1.很大程度上改善,2.有所改善,3.轻微改善,4.没有变化,5.轻微加重,6.有所加重,7.很大程度上加重。

结果:共62例(74.7%)患者接受了3次阻滞。83例患者共进行了次奇神经节阻滞,其中次(87.7%)是有效的,有短暂的疼痛缓解者超过50%,其中包括完全缓解患者。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阻滞前及阻滞后30min平均VAS评分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分别下降了75%、74%和80%。对于所有患者,PGI-C的远期分析显示,41%的患者疼痛改善,其中22.9%的患者PGI-C≤2。

然而,8.4%的患者症状加重,50.6%的患者无明显变化。对于接受3次阻滞的62例患者,PGI-C的远期分析显示,43.6%的患者改善,50%的患者无明显变化。阻滞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如感染、肛门失禁或计划外住院。CT引导每次阻滞平均辐射剂量为44.48mGy/cm。接受3次阻滞的患者平均辐射剂量是.44mGy/cm。

本研究中,重复奇神经节阻滞对近一半的难治性盆腔和会阴疼痛患者有效,无相关并发症,证明了奇神经节是难治性盆腔和会阴疼痛患者的治疗靶点。单独局部奇神经节阻滞虽然只有短暂的效果,但超过85%的患者获益。重复阻滞使VAS评分在阻滞前逐渐降低。然而,在阻滞1月后通过PGI-C进行评估,与单纯阻滞相比,重复阻滞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远期改疗效。奇神经节是一个骨盆和会阴痛觉信息汇合的区域。奇神经节阻滞最初用于治疗会阴癌痛(直肠,外阴,前列腺),也用于治疗慢性非癌症性疼痛:尾骨痛,前庭痛症,慢性盆腔痛综合征等。奇神经节在年由Plancarte等人最早描述。关于奇神经节阻滞的报道多显示出较好的短期疗效,而远期疗效,不同的研究报告的结果差异很大,可能是由于患者选择不当,或者奇神经节作为一种可能的预测因子的缺失。重复阻滞的目的是使患者“脱敏”,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复奇神经节阻滞使VAS评分显著降低,但其远期疗效欠佳,奇神经节的神经调节也许可以达到更持久的效果,同时需继续进行局部麻醉药物的选择试验。

奇神经节阻滞对难治性盆腔和会阴患者短期内是安全有效的。其在中期是有效的,可能是由于作用于“致敏现象”。奇神经节似乎阻断痛觉传递的一个有价值的治疗靶点,但其他长效机制,如神经调节方面的原因分析仍需研究。

欢迎加入中国疼痛康复联盟及北京疼痛联盟。联盟网站:中国疼痛联盟网站(







































专家解析百癣夏塔热片副作用有哪些
北京最正规看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wth.com/ways/1027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