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胸部损伤病人的护理
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因前后端失去支撑,使损伤部位的胸廓软化,产生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胸腔内负压增高,软化部分向内凹陷;呼气时,胸腔内负压减低,该部胸壁向外凸出,又称连枷胸。若软化区较广泛,在呼吸时两侧胸膜腔内压力不平衡,可使纵隔扑动,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
指胸膜腔内积气。在胸部损伤中,损伤性气胸的发生率仅次于肋骨骨折。可因利器或肋骨断端刺破胸膜、肺及支气管或食管破裂后,空气进入胸膜腔所造成的。
伤后伤口闭合,胸膜腔与外界不相通。空气进入胸膜腔后,可抵消胸膜腔内部分负压,造成伤侧肺组织萎陷。由于两侧胸腔压力不平衡,导致不同程度的纵隔偏移,压迫健侧肺组织。
伤后伤口不闭合,胸膜腔与外界大气直接沟通,空气可通过胸壁伤口随呼吸自由出入胸膜腔。肺严重萎陷,纵隔移位,健侧肺扩张受限。吸气时,健侧胸膜腔负压升高,与伤侧压力差增大,纵隔向健侧进一步移位;呼气时,两侧胸膜腔压力差减少,纵隔移回伤侧,导致纵隔位置随呼吸而左右摆动,称为纵隔扑动。纵隔扑动会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
又称高压性气胸。常见于较大肺泡的破裂或较大较深的肺裂伤或支气管破裂,其裂口与胸膜腔相通,形成活瓣。吸气时,空气从裂口进入胸膜腔内,而呼气时活瓣关闭,空气只能进入不能排出,使胸膜腔内的压力不断增高,压迫伤侧肺使之逐渐萎陷,并将纵隔推向健侧,挤压健侧肺,产生呼吸和循环功能严重障碍。有时胸膜腔内的高压空气被挤入纵隔,形成纵隔气肿,或通过胸壁软组织扩散至皮下组织,形成颈部、面部、胸部等处皮下气肿。
胸部损伤引起胸膜腔积血,称血胸。发生率仅次于肋骨骨折和气胸,常与前两者同时存在。
第二十二章肺癌病人的护理
发生于段支气管以上至主支气管,位于肺门附近的肺癌。临床易早期出现症状,内镜检查和细胞学检查常呈阳性结果。
起源于肺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癌,位置在肺的周围部分者称为周围型肺癌,临床早期常无症状,内镜及细胞学检查不易发现。
肿瘤侵犯纵隔,压迫上腔静脉,使之回流受阻。头面部、颈部和上肢水肿以及前胸部淤血和静脉曲张。
颈部交感神经受压,出现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及胸部无汗或少汗。
是指与肺癌有关,但与肿瘤的压迫、转移以及肿瘤的治疗均无关系的一组内分泌、神经肌肉或代谢异常的综合征。如异位内分泌综合征、重症肌无力、杵状指、肥大性骨关节病等。
第二十三章食管癌病人的护理
是食管癌典型症状,初为硬食下咽时有哽噎感,之后需进软食或半流食,继续发展只能进流食,最后可滴水不进。
第二十四章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
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因各种原因,如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减少,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持续高于2.0kPa(mmH2O),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三大病征,称为颅内压增高。它是许多颅脑疾病所共有的综合征。
当颅腔内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高于邻近分腔,脑组织由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部分脑组织被挤入颅内生理空间或裂隙,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脑疝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移位,压迫脑干,抑制循环和呼吸中枢。
颅内压增高病人主要表现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合称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
又称颞叶钩回疝。是因一侧幕上压力增高,使位于该侧小脑幕切迹缘的颞叶的海马回、钩回疝入小脑幕裂孔下方。
又称小脑扁桃体疝。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被挤向椎管中,由于颅后窝容积较小,对颅内高压的代偿能力也小,病情变化更快。病人常有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或强迫头位;生命体征紊乱出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病人早期即可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
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降低病人体温,以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少脑血流量,改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可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有一定的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第二十五章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是指脑膜、脑组织、脑血管以及脑神经的损伤。根据脑损伤病理改变的先后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前者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部后立即发生的脑损伤,主要有脑震荡、脑挫裂伤等;后者是指头部受伤一段时间后出现的脑受损病变,主要有脑水肿和颅内血肿等。另根据受伤后脑组织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脑损伤。
是最常见的轻度原发性脑损伤。为一过性脑功能障碍,无肉眼可见的神经病理改变,但在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组织结构紊乱。
包括脑挫伤及脑裂伤,前者指脑组织遭受破坏较轻,软脑膜完整;后者指软脑膜、血管和脑组织同时有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伤后3~7天内易出现脑水肿,在此期间易发生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
是颅脑损伤中最多见、最危险、却又是可逆的继发性病变。根据血肿的来源和部位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根据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及早期脑疝症状所需时间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由于血肿直接压迫脑组织,常引起局部脑功能障碍的占位性病变症状和体征以及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改变,若未及时处理,可导致脑疝。
清醒后常出现逆行性遗忘,即不能回忆受伤前及当时的情况。
因原发性脑损伤以及血肿或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疝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和特点的意识障碍。硬脑膜外血肿病人的典型的意识障碍是在原发性意识障碍之后,经过中间清醒期,再度出现意识障碍,并渐次加重。
第二十六章泌尿系统损伤病人的护理
肾实质部分损伤较轻,包膜及肾盂粘膜完整,可有肾瘀斑和(或)包膜下血肿。肾集合系统受损时可有血尿。
轻者肾实质部分裂伤伴有肾包膜破裂或肾盂肾盏粘膜破裂,可形成肾周血肿或明显的血尿。严重者肾实质深度裂伤,有肾包膜和肾盂肾盏粘膜的损伤,可引起广泛的肾周血肿、尿外渗和严重血尿。肾横断或碎裂时,可导致部分肾组织缺血。
多发生于球部,如骑跨伤时,外力将尿道挤向耻骨联合下方,引起尿道球部损伤。
多发生于膜部,如骨盆骨折可引起尿生殖膈移位对尿道产生剪力,使膜部尿道撕裂或撕断。
第二十七章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人的护理
简称前列腺增生,俗称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常见病。男性自35岁以后,前列腺可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多于50岁以后出现临床症状。
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的病人术中大量的冲洗液被吸收可使血容量急剧增加,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病人可在几小时内出现烦躁、恶心、呕吐、抽搐、昏迷,严重者出现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等,称为TUR综合症。
第二十八章尿石症病人的护理
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男性多于女性,约3:1。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及尿道结石。按尿路结石所其在的部位基本分为上尿路结石和下尿路结石。上尿路结石是指肾和输尿管结石;下尿路结石包括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目前临床以上尿路结石多见。
结石可引起患侧肾区和上腹部隐痛、钝痛,当结石活动或嵌顿时可产生绞痛,典型的绞痛位于腰部或上腹部,沿输尿管走向向小腹和会阴部放射,可至大腿内侧;同时伴有恶心、呕吐,严重时有休克症状。查体有明显肾区叩击痛。
在X线、B超声定位下,将冲击波聚焦后于结石使之粉碎,然后随尿流排出。目前95%以上的上尿路结石采用该方法治疗。
第二十九章膀胱肿瘤病人的护理
膀胱保留术后能憋尿者,即行膀胱灌注免疫抑制剂。方法是先插入尿管排空膀胱,再向膀胱内灌注用蒸馏水或等渗盐水稀释的药物,嘱病人保留2小时,每15分钟俯、左、右更换体位,后排尿。不良反应有发热、膀胱刺激症状、出血性膀胱炎等。灌注后嘱病人多饮水,增加尿量,以减少药物对局部刺激。
第三十章骨折病人的护理
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被称为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破损,断端与外界相通。骨折处通过脏器与外界相通的骨折也属于开放性骨折。
在肢体没有关节的部位出现类似于关节的活动。
骨折断端移位和相互摩擦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断端活动时可造成病人疼痛,且可加重局部损伤,应避免为了诊断而故意引出。
股骨干等粗大骨发生骨折时,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被破坏,脂肪滴经破裂的静脉窦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肺或脑脂肪栓塞综合征。
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密闭腔隙。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早期征候群即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好发于前臂掌侧和小腿。病因主要为局部血肿和组织水肿等使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和局部压迫等使室内压力增高。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可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若不及时处理,可因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甚至可导致病人死亡。
又称福克曼(Volkmann)挛缩。由于重要动脉损伤、肢体肿胀和包扎过紧等导致肢体血供不足,肌肉缺血、坏死、纤维化和挛缩,最终形成爪形手或爪形足畸形。是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严重后果,一旦出现无法挽回。
最常见。患肢长期固定使组织中出现纤维性渗出物和纤维蛋白沉积,造成关节内外纤维粘连,同时关节囊及周围肌肉的挛缩,影响关节活动。
关节内骨折时,若关节面被破坏又未准确复位,则不平整的关节面长期互相磨损,导致活动时关节疼痛。多见于膝和踝等负重关节。
骨折段的血液供应不能恢复,导致骨组织远端坏死,如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5P征即无痛(Painlessness)、脉搏消失(Pulselessness)、皮肤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和肌肉麻痹(Paralysis)。
受伤脊髓节段平面以下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但各种感觉无恢复。胸腰段脊髓损伤后,下肢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发生障碍,称为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称为四肢瘫痪。
根据受伤部位不同,损伤平面以下部分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有所恢复。
又称Brown-Sequard征,脊髓半切征是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一种,表现为脊髓半侧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运动和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的痛觉和温觉消失。
脊髓圆锥内有排尿中枢,受损伤后可表现为会阴部皮肤鞍状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丧失导致大小便失控和性功能障碍,但双下肢感觉和运动仍正常。
第三十一章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护理
是指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以20~50岁为多发,男女比例为4~6:1。
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引起剧烈腰骶部疼痛,双侧大腿后侧疼痛,鞍区感觉迟钝,大小便无力或失禁等,甚至出现下肢不全瘫痪和性功能障碍。
正常人腰骶神经根有4mm的活动范围,单腿在伸直状态下抬高60°~70°才会感到不适。当椎间盘突出时神经根处于固定或半固定状态,此时若病人仰卧,被动直腿抬高在60°以内即出现坐骨神经痛,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此时,若缓慢降低患肢至放射痛消失,再被动背屈踝关节,如又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第三十二章颈椎病病人的护理
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累及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男女之比约为6:1,好发部位依次为颈5~6、颈4~5和颈6~7。。
又称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病人端坐,检查者一手扶病人患侧颈部,另一手握患侧腕部向外下方牵拉,刺激已经受压的臂丛神经根而出现上肢放射痛和麻木感,为上肢牵拉试验阳性。
病人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检查者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若出现颈痛并向患肢放射,为压头试验阳性。
第三十三章化脓性骨髓炎病人的护理
是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骨膜、骨松质、骨密质和骨髓的炎症。致病菌可经血液循环、外伤创口或邻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患病部位导致发病。按照发病缓急分为急性骨髓炎和慢性骨髓炎。
多见于儿童,主要发生在长骨的干骺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最多见。
用有内芯的穿刺针在压痛最明显处穿刺,分别刺入皮下、筋膜下、肌肉和骨骼,边抽吸边深入,抽出脓液即停止,若在骨的部位抽出脓性液体有助于确诊本病。抽出液应作涂片检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第三十四章骨与关节结核病人的护理
腰椎结核病人常用双手托住腰部,头及躯干后倾,使重心后移。病人从地上拾物时不能弯腰,而需挺腰、屈膝、屈髋姿势下蹲才能取物,称拾物试验阳性。
髋关节结核早期髋关节肿胀多不明显,患肢屈曲、外展、外旋畸形,随着病情发展,表现为屈曲、内收、内旋畸形,常有患肢缩短。病人仰卧,患侧外踝搭在对侧膑骨上方,检查者下压患侧膝部,若因疼痛而膝部不能接触床面,为“4”字试验阳性,注意双侧下肢对比检查。病人平卧,检查者将其健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使膝部尽可能贴近前胸,此时腰椎前突完全消失而腰背部平贴于床面,若患髋屈曲不能伸直,为托马斯(Thomas)征阳性。根据大腿与桌面所成的角度,可断定屈曲畸形的程度。晚期可有病理性髋关节脱位。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的好北京哪里看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