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有条文化味蛮浓的“葡萄之路”
台州有条文化味蛮浓的“葡萄之路”:27:17来源:中国台州-台州晚报作者:陈剑
净土讲寺门前小塔林
杜岐上岙的老戏台
动车从净土岙村南北穿过
黄岩净土岙与临海杜岐分界
净土讲寺
位于连接黄岩与临海的马杜线,欢迎有空去看看
这一次,我要去黄岩北城与临海的沿江镇交界地,从黄岩北城的马鞍山途经竹岭村、东岙村、奇石岙村、净土岙村到临海地界的杜岐两村(上岙村和下岙村),这条横跨黄岩、临海两地的线路叫“马杜线”,即马鞍山到杜岐。
如果说台州曾有过“海上丝绸之路”,那末这条线路被我个人命名为“葡萄之路”,由于沿途的村民种有葡萄,在现摘以后在路边设棚现卖。
我从黄岩北城的马鞍山大道动身,1转入竹岭村的道口,这条宽三四米的“马杜线”两边就开始摆开长蛇阵的葡萄棚,每隔三五步就是一个葡萄棚,紫葡萄61斤,还有标有201斤的红宝石葡萄。这样的葡萄棚村村都有,有密有疏,全长怕有10余千米。
从竹岭村到东岙村、奇石岙村,沿途留给我的全是“葡萄印象”,好在黄岩历史学会会长张永生对奇石岙有文史记叙:奇石岙有一株4人合抱不过的古樟,形态奇特,很难说清它的树龄。树身下部大半已空,将一块比人还高许多的笋状巨石紧紧抱入怀中。树抱石,石拥树,石奇、树奇,天造地设,奇异非凡。树身状若母子相拥,难分难舍,又如本生一体。当地民众称这奇石为将军石,说它像笋一样,从古樟的肚皮里钻出,至今年年都在长高。如果你够仔细,还能在这石上看出嘴巴、眉毛和鼻子呐!20世纪50年代前,古樟前置有案桌,奉以香炉,供民众祭祀。后来地方民众集资环古樟盖了1座神庙,塑有将军夫妇的坐像,庙名叫“将军庙”,庙宇将古樟树和奇石都围入殿堂内。
而我对净土岙的探访感到收获不菲——
先是“净土”这个地名颇有禅味,令人神往。
听说,净土,是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也就是清净功德所在的庄严的地方。是诸佛菩萨为度化一切众生,在因地发广大本愿力所成绩者。由于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因此也就有十方无量的净土。例如弥勒净土、弥陀净土、药师净土、华藏净土、维摩净土。而释迦牟尼佛的示现成道,伟大的本愿就是在于净化人间,期将娑婆秽土转化为清净国土,这也是属于净土思想的范畴。
净土思想在现世人间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也是修行的重要法门。
狭义的净土专指西方极乐净土。
铁路正好从村落中间纵向穿过,我端起相机等了一会儿才等到火车飞奔而过。实际上,离此不远的另外一条公路直通台州火车站,火车站成了两地边疆另外一条公路直达的地标。
再是,此地还有个“净土讲寺”,向北一两里地。据碑记国际白癜风医院记叙,该寺从三国东吴首建六寺开始,经历六朝仍盛……台州的嘉定《赤城志》对此也有文字记载。寺前一块空地上建有数支塔,塔虽小,倒也精致。
在马杜线上我分别见到两块路牌标有“临海”的路牌,特别是第一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块,由于我走的是从西到东的走向,在黄岩地的东岙村过境以后,但接下来的是仍属黄岩地的奇石岙村,随后我想,可能是某一地块,从南北走向来讲,此地属于临海。当我从净土岙进入杜岐地界,见到第二块路牌标的是“临海”,这个界限相对来说是清晰的。
在过路牌百米左右,路对面就是1座小山。我到临海地的一个葡萄棚,与卖葡萄的大伯聊了起来,他69岁了,姓戴,他说:“杜岐有两个村,分为上岙村与下岙村,上岙姓戴的人多,下岙姓鲍的人多。”戴大伯就是上岙村人。
我向他请教地界的划分。“这座山就是分界线,但分得不清楚,一座山既有黄岩王林、王林施、净土岙的地,还有临海杜岐的地。”戴大伯笑了起来。
我曾看过一份资料,说古时山地的划分是根据流水的走向。水流向哪方,即地归哪方。
向前出现一条“10里小街”,街就是路。马杜线到了杜岐的上街,是黄岩西客站到杜岐上岙村的211公交线的终点。在这里,我见到一个古戏台,二楼是三面有窗的阁楼,这样的戏楼倒很少见。
而在下岙村,K317路公交车是临海开设的,从崇和门到此。
一条公交线路自黄岩而来通向临海边疆,另外一条公交线路从临海城区到下岙,步行百米就可转换211路,从上岙到黄岩西客站。
马杜线穿过黄岩临海两地边疆,“葡萄之路”是友好使者。
责任:杨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