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肛是一种即简便、又实用的肛门功能锻炼方法,具有预防和治疗肛门疾病的双重作用,国内外都很提倡该方法。其基本的方法可采用站、坐、卧等多种姿态进行,使用意念及内功,将肛门上提至脐中,做肛门上收的动作,自然呼吸或吸气时提肛缩腹,呼气时将肛门放下。此法不受时间和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一提一收为1次。肛门运动包括肛门会阴部活动及以提肛为主配合躯干和肢体活动。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括约肌收缩法:采取坐位,有意识地收缩尿道、阴道、直肠括约肌,然后放松。如此反复50-次,每日2~3遍。
2、排尿止尿法:在排尿过程中,有意识地收缩会阴部,中止排尿,然后放松会阴部肌肉,继续排尿。如此反复,直至将尿排空,每日2-3次。
3、床上训练法:仰卧床上,以头部和两足跟作为支点,抬高臀部,同时收缩会阴部肌肉,然后放下臀部,放松会阴部肌肉。如此反复20次,每日早晚各1遍。此运动可以增强腰、腹、臀、腿及盆腔肌肉,提高这些部位的肌肉及会阴部括约肌的功能。
4、放松呼吸:采取仰卧位,全身尽量放松,双手重叠于小腹,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凹陷。如此反复10-20次,每日2~3遍。
5、夹腿提肛:仰卧,双腿交叉,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肛门逐渐用力上提,持续5秒钟左右,还原,可逐渐延长提肛的时间。重复10-20次,每日2-3遍。
6、深呼吸与提肚配合进行。
7、仰卧屈腿挺身:仰卧屈膝,两足跟尽量靠近臀部,两臂平放体侧,以脚掌和肩部作支点,骨盆抬高,同时收缩肛门,持续5秒钟左右,还原。重复5-10次,每日2-3遍。
8、坐立提肛:先坐在床边,双足交叉,然后双手叉腰并起立,同时肛门收缩上提,持续5秒钟,再放松坐下。重复10-15次,每日2-3遍。
9、踞足收肛:采取站立位,双手叉腰,两脚交叉,踞起足尖,同时肛门上提,持续5秒钟,还原。重复10-15次,每日2~3遍。
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做1-2种或2-3种即可,不必都做,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一定会收到预防痔的效果。
经常提肛可以活血祛淤,消除痔疮。痔疮是因肛门静脉曲张、血液回流不畅所引起。提气缩肛时,对肛周静脉产生一个排挤作用,能使局部静脉回流畅通。尤其选择在呼气时收缩肛门,利用腹内压较低的压力,更有利肛门静脉血液的回流。
经常提肛可保护前列腺。男性中老年人的排尿障碍约有半数与前列腺肥大有关。提肛动作可使骨盆底的提肛肌、耻骨尾骨肌、尿道括约肌等肌肉,以及神经、血管,各器官组织之循环代谢活跃起来,达到缓解前列腺肿大及炎症的作用,对改善排尿困难具有良效。
经常提肛能强壮会阴,提高“性”趣。中年妇女,尤其是经阴道生产的多产妇,胎头压迫可导致骨盆底和阴道肌肉松弛,产伤时阴道扩张或韧带裂伤会加重上述现象。经常提肛可以使整个骨盆底肌肉群变得坚韧,有利于生殖器官的血液供应,增强性感受能力,进而可提高夫妻性生活的质量,促进家庭和谐。
手术影响
肛门的收缩与扩张是肛门的正常生理功能,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等协调共同完成。健康者其肛门收缩有力,扩张有度,既可使较粗而干燥的粪便排出,又可使肛门紧闭,不致使稀薄的大便外溢。肛门病手术以后,由于肛门皮肤、括约肌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可出现程度不同的肛门下坠感,甚至不能控制稀便及排气等情况。另外,手术后由于疼痛、肛门紧闭收缩、括约肌痉挛、创面的引流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这些因素均不利于创面的修复。如果手术后以及及时加强提肛锻炼,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避免和预防组织水肿;减少痔静脉的淤血和扩张,预防痔疮的复发;增强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能力,减少不完全性肛门失禁;促进创面的引流,避免死腔的积液。
目前,临床上主张早期进行肛门功能锻炼,一般可在术后第三天起开始进行,逐渐增加锻炼的幅度,延长锻炼的时间。即使痊愈以后,也主张每天坚持进行锻炼,这样便可避免和减少肛门直肠疾病的复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