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被抱错了咋办会阴侧切是潜规则30年护长

产房

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

女人一辈子通常也就进去一两次

男人可能永远都没机会踏足

男人大多会好奇

据说里面的「画风」相当辣眼睛?

而对于女人

尤其即将第一次进去的准妈妈来说

更多的是害怕和焦虑

欢迎走进

今天的「揭露行业内幕」系列

今年,是我在产房的第32个年头。接生15年,我经手了多个新生宝宝。

回想学生时代,我是个进到产房都会害羞的小姑娘。17岁第一次见习时,我看到产妇把衣服都脱了,还有她老公在旁边陪着,心里那个羞涩啊,生的时候,老师给产妇做会阴侧切,一剪刀下去,血就直往外冒,我感觉自己快要晕血了,心里特别难受,这得多痛啊。

后来在产房待久了,才发现这点血实在是太「小儿科」了。

别以为生个孩子就跟用力拉个粑粑一样简单,「人生人,吓死人」,在产房待了三十多年,我对紧急抢救早已习以为常。

前不久的一个晚上,十一点半左右,我正准备冲凉睡觉,突然接到科室的电话,「快来!有位产妇大出血,正在抢救。」我立即放下衣服,往医院赶。

产妇的凝血功能很差,血流不止,病情持续恶化,最可怕的是后来呼吸心跳也停了,医护人员跪在产床上轮流做胸外按压,一个多小时才将她救回来。

抢救期间,我医院的肾上腺素都借完了,总算是保住了产妇的生命。那一晚,持续工作了16个小时,我感觉自己都快撑不住了。

在产房里,虽然会遇到小孩保不住的情况,我们都感到很难过和无助,但产房总体上是一个开心的地方,医院大部分科室,都充满了疾病和痛苦,无论是病人或家属都心情沉重,只有产房,大家多是开开心心的来,满脸幸福地走。我也是受到环境影响,慢慢喜欢上了在产房迎接新生命的感觉。

产房的门关上的一刹那,外面的家属就开始「焦绿」了:一会儿抱出来的孩子是不是自己亲生的?

有的家属把担心憋在心里,有的直接「恐吓」助产士:

万一弄错了,你负得起责任吗?

有次遇到一位准爸爸,他一定要进去看着,但那天产房里人多不方便,我就想法子给他确认没抱错。

我特意交代助产士:「先不要断脐,把小孩给妈妈看一眼,再趴在妈妈肚子上,让妈妈亲眼看到断脐的过程。」

其实,医院是有严格的流程管理的,不可能会弄错,但面对紧张过度的家长,我们还是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安抚他们的不安。

以前都说「男人进产房不吉利」,现在这种观念已经在淡去,很多准爸爸们还是很不错的,有条件的都进产房全程陪产了,看到小孩儿出来的那一瞬间,有人会激动地亲吻产妇,这对于不善言辞的中国男人来说,真是增进夫妻感情的润滑剂。

偶尔男人们会感叹一句生孩子不容易,我每次都会趁机教育:「是啊,以后要多疼疼老婆。」

有一个产妇,做完手术后对我说了一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她说,「你陪伴了我,我信任你。」

她个子小、心率快,医生建议别等了,赶紧剖宫产,当时,产妇很紧张,一直拉着我不让走。正常情况下,产妇转到手术室剖宫产就由医生接手,不需要我们助产士在场了,但我还是陪她去了手术室。

打麻醉前她就很担心,我一只手握住她的手,另一只手轻轻地摸着她的额头,安慰她:

你放松一点,不用紧张。

当时产妇没说啥,做完手术以后,说了一句:

你当时拉着我的手,摸着我的额头,我就放松多了。

我心想,这只是我的一个小小的习惯性动作,从来不觉得有何特别,没想到会带给产妇这么深的感触和安慰,这也启发了我以后要更加注意细节,毕竟生孩子主要还是一个产妇自主的生理过程,我们能做的更多的是陪伴。

工作中,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小麻烦。产科病房的护长给我打电话说有个产妇有意见,我立马去和产妇了解情况,她只说自己出血比较多,接下来很焦虑地跟我掰扯了半个多小时,却没表达清楚内心的想法。我一点点地反问她,帮她理清思路,原来她想问的是:

出血多了,影不影响生二胎?

我跟她说了不会有影响,她脸上才逐渐有了笑容。

其实,怀孕期间,孕妇体内的存血量会增加30%左右,所以虽然她产后的出血到了ml多一点,超过了常规出血量,但并不影响产后恢复,多补一补加强营养很快就正常了。

经过这次的误解,我也意识到要多站在病人的角度,解开她们千丝万缕的疑虑和担心。

在生孩子这件事情上,女人最懂女人。

以前很多人都会担心,顺产过程中,助产士会不会稍有不顺手,就叫医生「来一刀」,做个会阴侧切,好让孩子更容易出来?

▲侧切示意图

其实,从年开始,我们就不做常规的会阴侧切了,因为肌腱断裂以后,对女性盆底康复不好。

▲看,虽然就一剪刀,缝的时候可没那么简单,要缝四层呢

不但少切,在顺产过程中,我们还会尽量保护会阴不让它裂伤。产妇的顺产,主要是由助产士协助完成,所以控制「会阴的裂伤率」,是我们助产士的「技术活」。

年,我们科室以「品管圈」(品质改善小组)的形式,对「降低经产妇会阴裂伤率」作了深入研究。

我们把产妇分组,录制分娩的局部视频,观察助产士在接产胎儿出来时,到底是哪个环节或哪个时间段造成了会阴的裂伤。

通过观看视频不断「复盘」和统计数据,我们发现:在胎儿的头和后肩娩出时,助产士平时没注意的一些多余的小动作会导致会阴裂伤。

有了视频为证,我们不断挑错和纠正,一是胎头的娩出速度要控制好,二是头露出后不要立即帮助小孩出来,要等宫缩以后胎儿转过来自然娩出,这样做的结果是「一石二鸟」:既降低产妇的会阴裂伤率,也降低了新生儿锁骨的骨折率。

二孩政策出来以后,多数人生二胎还是会优先选择顺产。在做不做无痛分娩时,问题又出现了:

麻醉打下去会不会对大人和小孩儿有影响?

我经常开导家属,做手术和剖宫产时都要打麻醉,无痛分娩其实也一样,且用的麻醉药量更小一些,所以不需要担心。

现在,龙岗区妇保院的无痛分娩率达到了60%。我们也正在推行导乐分娩,即一对一全程陪伴生产,希望来产房的姐妹们都生得安心、舒心。

说到麻醉,我的老公就是个麻醉医生。两个医护人员「组CP」的结果,就是对女儿的亏欠。

刚来龙岗时,医院楼顶的单身宿舍,只有一间房。有天晚上,我和老公同时接到抢救电话,就急匆匆奔往手术室了。等抢救结束,已经是早上五点多。

从手术室出来,我看到女儿就在门口坐着,一晚上没睡,她才5岁,本就胆子小,可能是我们起来的时候把她吵醒了,她一个人害怕,就跑来手术室门口了。

二十多年过去了,一想起这一幕,还是觉得亏欠了小孩。

对产妇姐妹们的悉心照顾,对自己孩子的「放养」,今天的一切,都源于当初那句话: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80年代末刚毕业那会,我先被派到农村做两年保健工作,颠簸一个多小时到了镇里的卫生院,再骑自行车才能到村里。可是爬山涉水地跑过去,却发现自己并不能给老乡们太多实际的指导,心里很不踏实。

医院的保健部,工作稳定且没有夜班,日子舒坦得很,但一想想自己才二十多岁就过上了退休一样的生活,就觉得挺没意思的。

9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深圳。看着身边的同事都南下闯荡,我也按捺不住了。

来到深圳落脚的第一站是市郊的坪山,车越往前走心越发凉:

怎么跟想象中相差那么远?

我简直怀疑人生了。好在深圳的亲戚鼓励我:

我们之前来的时候条件更差,但深圳的变化很快,你坚持一下,肯定会比老家的发展好。

这一咬牙坚持,我就在深圳生根了。

过了两年,我来到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医院的楼跟金鸡独立似的,周边一片荒凉。全院一个月的分娩量才两位数,产房只有四五个人。

怎么办?我们主动出击,只要孕妇家属的电话打到产房外线,多晚多远我们都上门去接。医院的发展,产房的分娩量慢慢也就上来了。

医院已经成为深圳东部唯一拥有张病床和产前诊断中心的三级妇幼保健院,正在创「三甲」。我们产科也做到了深圳东部规模最大,成为整个区的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

今年5月10日

我个人也被评为

年度深圳市“十佳护士”

戳下方蓝字打开她们的故事

李欣欣

田芳

田素萍

边志卫

黄雀兰

孟作为

-End-

采写:黎娜

资料来源:深圳市卫健委医政处、深圳市护理学会、深圳市护士协会、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

视频来源:深圳广电集团《第一现场》栏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wth.com/wazz/1099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