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第七章直肠肛管疾病讲义

第一节 解剖——重要!

  (一)直肠的解剖   ·直肠全长约12~15cm。   ·以腹膜反折为界:   ①直肠上段:其前面和两侧均有腹膜覆盖,并与膀胱或子宫之间形成直肠膀胱或直肠子宫陷凹。   ②直肠下段:全部位于腹膜外。      ·男性:   ①上部前方:隔以直肠膀胱陷凹与膀胱底上部和精囊相邻。   ②下部前方:借直肠膀胱膈与膀胱底、前列腺、精囊腺、输精管及输尿管相邻。      ·女性:   ①上方:隔着直肠子宫陷凹与子宫颈、阴道后穹隆相邻。   ②下部:借直肠阴道膈与阴道后壁相邻。      ·上部与结肠粗细相同,下部扩大成直肠壶腹。   ·该处有上、中、下三条半月形直肠横壁,称直肠瓣。      ①肛柱:直肠下端黏膜处的纵行皱襞。   ②肛瓣:相邻肛柱的基底之间有半月形皱襞。   ③肛窦:肛瓣与肛柱下端围成肛窦,是肛门腺的开口处,囊内易存粪屑,继发感染易发生肛窦炎。   ④肛乳头:肛柱与肛管的相连处有三角形的肛乳头。      极其重要!——TANG      ·直肠与肛管交界处,由肛柱和肛瓣形成的一个齿状环。   ·是直肠肛管的交界线,也是内、外胚层的交界处。   ·既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齿状线

本质

神经

动脉

静脉

淋巴引流至

以上

黏膜

自主神经支配,无疼痛感

直肠上、下动脉

经直肠上静脉回流至门静脉

腹主动脉旁或髂内淋巴结

以下

皮肤

阴部内神经支配,痛觉敏锐

肛管动脉

经肛管静脉回流至腔静脉

腹股沟及髂外淋巴结

        △位于齿状线与肛缘之间,为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部交界处;   △指检可触及一浅沟——括约肌间沟。      (二)肛管的解剖   ·起自齿状线,止于肛门缘,全长1.5~2.0cm。   ·上部内衬移行上皮,下部为角化的鳞状上皮。   ·周围被内、外括约肌所环绕,呈环状收缩封闭肛门。      ·位于直肠、肛管结合处,亦称痔区,为一宽约1.5cm环状海绵组织带,富含血管、结缔组织、弹性组织及纤维肌性组织(Treitz肌)。   ·Treitz肌呈网状结构缠绕直肠静脉丛,将肛垫固定于内括约肌上,协助括约肌封闭肛门,并感受肛门精细感觉。   

第二节 痔、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

  (一)痔——最常见的肛肠疾病。      1.概念:   ①内痔: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   ②外痔: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   ③混合痔:内痔与外痔相互融合。      2.诊断:   (1)内痔:   ·主要表现:出血和脱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鲜血是常见症状;   ·问题——为什么内痔不疼?         内痔的好发部位:   截石位3、7、11点。   内痔的好发部位为膝胸位几点?            内痔的好发部位为膝胸位几点?   A.1、3、7   B.3、7、9   C.3、7、11   D.2、4、6   E.1、5、9

E

  

出血

脱出

I度

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自行停止

无痔脱出

Ⅱ度

常有

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

偶有

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Ⅳ度

偶有

痔脱出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又脱出

  (2)外痔:肛门不适、潮湿不洁、瘙痒,如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则有剧痛,最常见于血栓性外痔。      (3)混合痔:   ·内痔、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Ⅲ度以上内痔多为混合痔。   ·逐渐加重,呈环状脱出肛门外——环状痔。   ·脱出痔块被痉挛的括约肌嵌顿,以致水肿、淤血甚至坏死——嵌顿性痔或绞窄性痔。      3.治疗——三个原则:   (1)无症状的痔无须治疗;   (2)有症状的痔重在减轻、消除症状而非根治;   (3)以保守治疗为主。   治疗方法:   (1)一般疗法(调整饮食、坐浴等);   (2)硬化剂注射、冷冻;   (3)手术:结扎法、胶圈套扎疗法、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除术和血栓外痔剥离术等。      (二)肛裂   1.概念:指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的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呈梭形。      2.诊断:   ·常见于肛管后正中部位,可引起肛周剧痛。   ·典型的临床表现——疼痛、便秘和出血。         ·局部检查——肛裂“三联征”——可确诊。   ·①肛裂   ·②前哨痔:裂口下端皮肤因炎症、水肿及静脉、淋巴回流受阻,形成袋状皮垂向下突出于肛门外。   ·③齿状线上相应的乳头肥大      3.治疗——非手术为主。   ①1:高锰酸钾温水坐浴;   ②口服缓泻剂或石蜡油,以利排便;   ③多吃蔬菜水果纠正便秘;   ④局部普鲁卡因麻醉,侧卧位,用手指扩张肛管。   ·经久不愈,可采用肛裂切除术、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         1.直肠肛管肌:   ①内括约肌   ②外括约肌   ③肛提肌      (1)肛管内括约肌:   ·由直肠环肌在直肠下端增厚而形成,为不随意肌。   ·受自主神经支配,不具备括约肛门的能力,但能协助排便。      (2)肛管外括约肌:是围绕肛管的环形横纹肌,属随意肌。分为深部、浅部和皮下部。3部分组成3个肌环:   ①深部:上环,收缩时上提肛管;   ②浅部:中环,收缩时向后牵拉肛管;   ③皮下部:下环,收缩时向前下牵拉肛管。   ·三环同时收缩使肛管紧闭。      (3)肛提肌:   ·根据其纤维排布分别称为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和髂骨尾骨肌。   ·是托起盆底、帮助排便和括约肛管的重要结构。      (4)肛管直肠环:   ·由肛管内括约肌、直肠壁纵肌下部、外括约肌深部和耻骨直肠肌纤维共同构成的肌环。   ·是括约肛管的重要结构,若完全切断将引起大便失禁。      2.直肠肛管周围间隙:与肛周脓肿的发生和治疗有关。包括:   (1)肛提肌以上:   ①骨盆直肠间隙;   ②直肠后间隙:在直肠与骶骨之间,与两侧骨盆直肠间隙相通。      (2)肛提肌以下:   ①坐骨肛管间隙(或坐骨直肠间隙):位于坐骨肛管横膈以上;   ②肛门周围间隙:位于坐骨肛管横膈以下至皮肤之间。   ·这两个间隙均可经肛管后左右相通,分别称深部肛管后间隙、浅部肛管后间隙。      (三)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1.概念:指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         坐骨肛管间隙脓肿            2.诊断:   

全身感染症状

局部症状

1)肛门周围脓肿(最常见)

不明显

肛周持续、跳动性疼痛,排便、受压及咳嗽时加重。病变处明显红肿、硬结、压痛,有波动感,可穿刺出脓液。

  

全身感染症状

局部症状

2)坐骨肛管间隙脓肿

开始就有,如发热、食欲不振、寒战、恶心;

由持续性胀痛而逐渐加重为明显跳痛,直肠指诊:压痛性包块、波动感。易形成肛瘘。

  

全身感染症状

局部症状

3)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非常明显;

不显著。CT可发现脓腔。

全身感染症状

局部症状

4)肛门括约肌间隙、直肠后间隙、高位肌间、直肠壁内脓肿

不同程度。

不明显(位置深),表现为会阴、直肠坠胀感、排便时疼痛加重;直肠指检可触及痛性包块。

     各种肛周脓肿的表现(简化应试版)

全身

局部

1)肛门周围脓肿(最常见)

不明显

肛周持续跳动性疼痛,明显红肿、硬结、压痛,有波动感。

2)坐骨肛管间隙脓肿

开始就有

持续性胀痛,逐渐加重为明显跳痛,压痛性包块、波动感。易形成肛瘘。

3)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非常明显

不显著。CT可发现。

4)其他深部脓肿

不同程度

不明显,表现为会阴、直肠坠胀感,排便时疼痛加重;直肠指检:痛性包块。

  3.治疗:   (1)非手术:抗生素、温水坐浴、局部理疗、口服缓泻剂以减轻患者排便时疼痛。   (2)手术:切开引流。      (四)肛瘘   1.概念: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是直肠肛管周围炎症的慢性期表现。      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   △内口:位于齿状线附近;   △外口:位于肛周皮肤上,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   △外口数目越多,距离肛缘越远,肛瘘越复杂。      2.诊断:   ·肛门周围发现单个或多个外瘘口,并不断有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排出,有时肛门部潮湿、瘙痒或形成溃疡。   ·瘘管位置低者,自外口向肛门方向可触及索条样瘘管。   ·瘘管造影:发现窦道即可诊断。         ·于肛门中央划一横线,   ①外口在线后方:瘘管常呈弯型,内口在后正中线处;   ②外口在线前方:瘘管多为直型,内口在附近肛窦上。      3.治疗——不能自愈,必须手术!   △原则:将瘘管切开,形成敞开的创面,促使愈合。   △包括:挂线疗法、肛瘘切开术、肛瘘切除术等。   

  

第三节 直肠癌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直肠刺激症状: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肛门下坠感。   (2)癌肿破溃感染症状:大便表面带血,严重时出现脓血便。   (3)肠壁狭窄症状:大便变形、变细,严重时低位肠梗阻的症状。   (4)晚期:   ·侵犯前列腺:尿频、尿痛;   ·侵犯骶前神经:持续性剧烈疼痛;   ·肝转移:肝大、腹水、黄疸、贫血、消瘦、水肿等。   2.诊断

检查手段

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

①直肠指检

简单而重要。可发现70%左右的直肠癌,而85%的直肠癌延误诊断是因为未行直肠指诊所致;

②大便潜血检查

发现早期直肠癌的有效措施。阳性无症状者,癌肿发现率在1%以上;

③内镜检查

可明确肿瘤位置、大小、距肛缘距离等,并明确病变性质,同时排除多发癌;

     续表

④影像学

腔内超声

可探查肿瘤浸润层次,肠周淋巴结转移及邻近脏器受累情况;

腹部超声

判断是否肝转移;

CT、MRI、PET/CT

评估直肠肿瘤大小、周围脏器受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明确术后盆腔、会阴部复发。

  (二)手术方法及适应证——根治性手术。   

        小结:直肠癌手术方法

手术方法

适应证

1.局部切除术

瘤体小、分化程度高、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者。

2.经腹腔直肠癌切除术(Dixon),又称直肠前切除术。

肿瘤下缘距齿状线5cm以上。要求:远端切缘距癌肿下缘2cm以上。

3.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

腹膜反折以下。

4.经腹直肠癌切除、近端造口、远端封闭手术(Hartmann手术)

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Miles手术或急性梗阻不宜行Dixon手术者。

执业医师过关秘籍,注册后获得,必看!(点击原文阅读注册吧)









































北京哪个治白癜风医院好
哪里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kawth.com/wazlyy/1439.html

当前时间: